|
评论
|
|
□ 杨洪浦
近年来,户外徒步探险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爱好者投身其中。然而,随之而来的违规徒步探险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酿成人员伤亡的悲剧。在今年“十一”假期期间,200多名徒步爱好者在青海门源冷龙岭违规开展徒步活动时被困,1人遇难。为何违规徒步探险频发不断?该如何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引导户外运动走向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更是社会治理亟待破解的课题。 违规徒步探险现象的滋生蔓延,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一,部分徒步爱好者安全意识淡薄,对风险认知不足。许多参与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受社交媒体“网红路线”吸引,追求刺激与成就感,却严重低估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与复杂凶险。有些徒步者甚至仅凭一腔热情便硬闯高海拔、气候多变的复杂地域。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是导致冒险行为的重要诱因。 其二,监管体系存在空白地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户外探险活动的全国性法律,地方管理规定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管理主体不明、执法依据不足。发生事故之后,有的往往采取一禁了之的方式。而因执法力量有限,巡查范围难以有效覆盖所有违规路线。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临时组队的“搭子模式”缺乏资质审核与过程监督,进一步加剧了监管难度。 其三,法律责任界定不清削弱了制度约束力。现行法律法规对组织者、参与者及网络平台在违规探险中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事故发生后往往追责困难,惩戒力度不足。法律后果的不确定性,无形中助长了部分人员的侥幸心理。 违规徒步探险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是多层次的、深远的。不仅会给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带来沉重负担,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遏制违规徒步探险,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开放与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首先,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公众风险意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户外俱乐部和网络平台应协同发力,通过教育宣传、风险提示等举措,针对徒步爱好者开展户外安全风险教育,宣传违规探险的危害性,全面提升户外运动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边界。应加快推动国家层面户外运动管理立法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明确户外运动管理主体与职责边界。同时要求网络平台对户外运动组织者实施资质认证,在推送探险内容时进行风险提示,并对组队活动履行一定的审核义务,构建起“线上备案、线下监管”的协同治理格局。 最后,疏堵结合,健全追责机制。对于高风险户外区域实行严格禁入政策,故意违规者不仅要被追偿救援费用,更应受到信用惩戒和相应处罚。此外,应当科学规划、积极推介官方徒步路线,引导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安全可控的区域内开展活动。同时,可以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徒步者和管理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路线数据支持,为户外探险加上科技“安全锁”。 户外探险的魅力,在于沉浸自然、淬炼自我,但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探险非冒险,我们应当为户外探险系紧法治“安全绳”,构建起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权责清晰的风险防控体系,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铺就平坦、宽阔的“诗和远方”之路,让户外探险真正走向规范有序,推动我国户外运动行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
|
|
| 给户外探险系上法治“安全绳”
|
|
|
|
|
|
| ( 2025-10-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评论 |
|
|
□ 杨洪浦
近年来,户外徒步探险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爱好者投身其中。然而,随之而来的违规徒步探险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酿成人员伤亡的悲剧。在今年“十一”假期期间,200多名徒步爱好者在青海门源冷龙岭违规开展徒步活动时被困,1人遇难。为何违规徒步探险频发不断?该如何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引导户外运动走向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更是社会治理亟待破解的课题。 违规徒步探险现象的滋生蔓延,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一,部分徒步爱好者安全意识淡薄,对风险认知不足。许多参与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受社交媒体“网红路线”吸引,追求刺激与成就感,却严重低估了大自然的瞬息万变与复杂凶险。有些徒步者甚至仅凭一腔热情便硬闯高海拔、气候多变的复杂地域。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是导致冒险行为的重要诱因。 其二,监管体系存在空白地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户外探险活动的全国性法律,地方管理规定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管理主体不明、执法依据不足。发生事故之后,有的往往采取一禁了之的方式。而因执法力量有限,巡查范围难以有效覆盖所有违规路线。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临时组队的“搭子模式”缺乏资质审核与过程监督,进一步加剧了监管难度。 其三,法律责任界定不清削弱了制度约束力。现行法律法规对组织者、参与者及网络平台在违规探险中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事故发生后往往追责困难,惩戒力度不足。法律后果的不确定性,无形中助长了部分人员的侥幸心理。 违规徒步探险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是多层次的、深远的。不仅会给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带来沉重负担,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遏制违规徒步探险,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开放与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首先,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公众风险意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户外俱乐部和网络平台应协同发力,通过教育宣传、风险提示等举措,针对徒步爱好者开展户外安全风险教育,宣传违规探险的危害性,全面提升户外运动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边界。应加快推动国家层面户外运动管理立法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明确户外运动管理主体与职责边界。同时要求网络平台对户外运动组织者实施资质认证,在推送探险内容时进行风险提示,并对组队活动履行一定的审核义务,构建起“线上备案、线下监管”的协同治理格局。 最后,疏堵结合,健全追责机制。对于高风险户外区域实行严格禁入政策,故意违规者不仅要被追偿救援费用,更应受到信用惩戒和相应处罚。此外,应当科学规划、积极推介官方徒步路线,引导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安全可控的区域内开展活动。同时,可以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徒步者和管理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路线数据支持,为户外探险加上科技“安全锁”。 户外探险的魅力,在于沉浸自然、淬炼自我,但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探险非冒险,我们应当为户外探险系紧法治“安全绳”,构建起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权责清晰的风险防控体系,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铺就平坦、宽阔的“诗和远方”之路,让户外探险真正走向规范有序,推动我国户外运动行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