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评论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用公正司法促进依法行政
· 法治护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让人工智能更好助力政务服务
· 便利上牌服务彰显民生温度
· 私域直播岂能成“坑老”温床
· 图说世象
· 给户外探险系上法治“安全绳”

让人工智能更好助力政务服务

( 2025-10-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评论
  □ 王 静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期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应用场景、规范部署、运行管理等方面,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工作导向和基本参照。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各个领域,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行政管理、丰富公共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不仅是新技术、新业态的监管者,也应当成为全社会新技术应用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政务领域部署应用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不同地方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同,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认知程度不同,部署时部门间如何分工协同?政务数据如何共享利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如何落实?加上有些基层工作人员担忧使用AI出错,以及“智能替代人工”带来岗位风险,导致各地部署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态度和实际进展差距显著,亟须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
  《指引》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工作导向和基本参照。首先,强调场景牵引。《指引》明确政务部门可围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工作中的共性、高频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选择典型场景进行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应用。这既能让AI技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政务痛点,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空转,也能通过典型场景的示范效应,让基层部门直观看到AI的实用价值。这种“从需求出发”的务实思路,让AI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概念,而是能切实提升政务效能的工具,从而调动各级部门应用AI的积极性。从北京、杭州、广州等地探索的经验看,场景牵引在行政补贴“免申即补”、社保服务智能问答和辅助办理业务、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指引》强调规范部署。不同层级的政府部署政务大模型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政府不同部门对通用类需求部署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此,《指引》强调应以统筹集约的方式开展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地市应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要求下开展部署应用,县级及以下原则上应复用上级的智能算力和模型资源开展应用和服务。同时,《指引》提出应探索构建“一地建设、多地多部门复用”的集约化部署模式,统筹推进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防止形成“模型孤岛”。
  最后,《指引》强调运行管理。“建好是第一步,用好才是关键”。《指引》明确政务部门应统筹减负和赋能,避免盲目追求技术领先、概念创新,切实防范“数字形式主义”。要将持续迭代优化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关键环节,建立常态化更新机制。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安全职责和任务,提升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应对能力。这些保障措施既是为大模型部署应用提供“安全阀”,划定了“创新与规范并重”的边界,确保AI始终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目标,更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提供了“保护伞”。
  值得关注的是,《指引》清晰界定了AI在政务领域的“辅助角色”——作为人类助手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内部办公、行政决策提供支持,这一定位既明晰了行政机关的主体责任,也缓解了工作人员“岗位被替代”的焦虑。同时,《指引》汇总地方先行先试的可复制经验,将碎片化的实践上升为统一指引,让技术基础薄弱的地区也能“照方抓药”,为各地各部门推广政务AI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AI技术则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引擎”。《指引》为地方数字政府、智慧政府建设提供了清晰路线图与实用工具箱。期待各级政务部门以积极而审慎的态度推进AI应用,从而更高效地回应群众需求、更精准地破解治理难题,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社会治理更具效能,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助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政府规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