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评论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用公正司法促进依法行政
· 法治护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让人工智能更好助力政务服务
· 便利上牌服务彰显民生温度
· 私域直播岂能成“坑老”温床
· 图说世象
· 给户外探险系上法治“安全绳”

私域直播岂能成“坑老”温床

( 2025-10-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评论
  □ 常鸿儒

  据媒体报道,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举办“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诱导老年人加入微信群,然后在微信群里发送私域直播间链接,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和渴望,通过剧本摆拍、卖惨诱导、AI造假、虚假人设等套路,骗取其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产品。此类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私域直播主要指企业或个人基于微信、小程序等,针对已建立联系的特定用户群体,通过直播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的一种营销模式,然而却被不法分子异化为了“坑老”利器,这不仅侵犯了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污染了网络生态,更违反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整治。
  应该看到,这些骗局能屡屡得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私域直播将信息传播限制在一个可控的小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容易避开监管。二是私域直播具有无直播回放、无交易订单查询、限时删除链接等特点,一旦事发,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给调查取证增加难度。三是不法分子精准掌握了部分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大打“感情牌”,把营销话术变成“贴心建议”,诱骗老年人“上钩”。因此,整治私域直播的坑老骗局,需要多方发力,方能“药到病除”。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加大对私域直播间的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免费领礼品拉群”“假专家义诊”等场景实施精准监测。同时明确直播数据留存义务,要求平台对涉老直播实行“全程存证备查”,从而破解取证难题。此外,有关部门还要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线索共享,对此类诈骗行为依法严惩,对涉案账号、资金流向进行穿透式核查,从源头斩断黑色产业链。
  对于私域直播平台来说,其不能以“私域封闭”为由推卸责任,而应履行相应审核与安全保障义务。在准入环节,需对涉老直播的主播资质实行严格审核,既核查“专家”“教授”等身份真实性,也要强制销售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账号公示经营许可。在直播中,应在可疑内容下方标注“未认证资质”“演绎内容”等警示标签,降低老年人误判风险,并保存直播视频备查。
  子女的陪伴与引导更是关键。从法律上讲,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这种义务不仅仅是看望陪伴,更要在心理上多些关心关爱。子女不应简单否定老人的网络消费需求,而应主动成为“安全顾问”:帮老人设置支付限额、识别商品资质,定期和老人分析直播间商品的真实价值,用贴心的陪伴挤走诈骗空间。当发现老人可能受骗时,不应简单否定指责,而应借助直播录屏、聊天记录等证据主动维权。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向私域直播领域蔓延发展、规避监管的趋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对涉嫌虚假宣传的私域直播间、私域直播平台、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违法主体实施全链条打击,并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银发族”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好保障。这既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应有的温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