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13 2/13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 推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明确农民在耕地保护中合法权益
· 进一步完善反制条款
· 接续奋斗向未来
· 图片新闻

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专项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推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2025-10-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国有资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10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国资管理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围绕功能定位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国有经济布局具体要优化什么、怎样优化?结构调整要调整什么、怎么调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朱明春提出一系列问题。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春临回答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推动印发实施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政策性文件,建立配套指引制度,编制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专项规划,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产业布局不断完善,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取得了重要进展。
  李春临说,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宏观层面重点完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指引制度,中观层面重点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微观层面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此外,还将健全差异化考核体系,更好引导国有资本优化投向和调整结构。
  推动国企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我想问一个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问题。”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向巧就“十四五”期间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等情况发问。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分别从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国家战略布局科技力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他指出,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努力,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一批大国重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在听完阴和俊的介绍后,向巧继续就中央企业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实现数字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如何解决进行追问。
  对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表示,目前中央企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传统产业升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还没有彻底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内卷、高端缺失”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企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跃升。下一步,将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在供给提档、转化提速、产业提质上全面发力,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着力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紧随其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欧阳昌琼就如何更好发挥国有企业作用,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短板弱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等继续发问。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回应说,“十五五”时期将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中勇挑重担,推动上下游、协同产学研,开展联合攻关,加快重点领域突破;支持国有企业发挥产业生态建设主导作用,以高质量场景开放牵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一体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和生态构建;支持国有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通过整合与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市场渠道、顶尖人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国资央企将坚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在技术支撑、项目牵引、生态构建等方面加力提效。”张玉卓补充说,将加快攻克产业短板底层技术,持续开展强链补链重大项目,不断创新产业合作发展模式。
  推进国企薪酬制度改革落实落地
  薪酬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委委员吕世明就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薪酬管理改革决策部署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发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一是负责人“带头规范”,实现负责人薪酬结构合理、水平适当、管理规范、监督有效。二是工资“能增能减”,坚持工资总额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和劳动生产率联动,全面规范津补贴发放。三是企业“分类管理”,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四是职工“能者多得”,确保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五是从上到下“穿透监管”,实现对各层级国有企业薪酬监管全覆盖,强化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将薪酬分配作为巡视、审计的重要内容,坚决整治滥发津补贴、福利的一些乱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下一步,将注重在“新”字上再发力,突出向“活”字要实效,持续在“严”字上下功夫。
  对于吕世明的提问,张玉卓补充说,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研究,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收入分配体系持续完善,规范各层级企业管理人员薪酬管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央企特色的收入分配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收入分布更加科学,正向激励不断强化;收入分配监管持续加力,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健全企业薪酬动态监测体系。
  张玉卓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升级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企业高管偏高过高薪酬调控,加大科技、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做好一线苦脏险累和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推动中央企业收入分配结构持续优化,更好发挥对企业改革发展的激励引导作用。
本报北京10月27日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