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1/13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
推动检察权公正规范高效廉洁运行
· 涉未成年人两类犯罪治理体系探析
· 壮侗音乐非遗的法律保护与传承
· 权力与权利的平衡应成为其规制目标
· 应细化相关参与主体的安全管理义务

壮侗音乐非遗的法律保护与传承

( 2024-08-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闵少薇

  壮侗音乐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音乐形式,融合了民歌、说唱、器乐等多种元素,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隽永,展现了壮侗人民淳朴、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壮侗音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壮侗先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现代化进程中,壮侗音乐面临传承断层、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亟须从法律层面予以全面保护和扶持。笔者拟从法律视角切入,在厘清壮侗音乐保护传承的法律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并提出创新传承的法治路径,以期为壮侗音乐的永续传承提供法治助力。
厘清壮侗音乐保护传承的法律界定
  明确壮侗音乐作为非遗保护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作为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形态,壮侗音乐涵盖音乐作品、演艺实践、传承技艺等多个维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对壮侗音乐的内涵外延作出清晰界定,并在立法中准确阐释和规范,以精准聚焦保护对象,避免概念模糊导致保护失焦。
  界定壮侗音乐传承主体的法律地位。传承主体是非遗传承的核心载体,其法律地位直接关系到权利义务的配置与实现。就壮侗音乐而言,传承主体既包括世代相传的民间艺人、乐师,也包括开展传习活动的各类社会组织。立法应明确不同传承主体的法律地位,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建立相应的认定标准和管理机制,以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传承活动。
  梳理壮侗音乐传承行为的法律边界。传承行为是连接传承主体和保护对象的纽带,但并非所有传承行为都能受到法律保护,有些行为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为规范传承秩序,立法应对壮侗音乐的传承行为进行必要的界定,区分合法与非法、恰当与不当的边界,并明确相应的法律后果,以促进传承行为的规范有序开展。对传承行为进行法律规制,不仅要区分合法与非法,还要引导传承行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一方面,要依法打击歪曲、篡改、侵权等有悖非遗保护宗旨的行为。另一方面,要鼓励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跨界融合等有利于增强非遗生命力的探索。
构建壮侗音乐传承的法律制度体系
  在厘清法律界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构建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壮侗音乐传承提供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首先,制定壮侗音乐传承的专门性法规。壮侗音乐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既需遵循非遗保护的一般规律,又需结合自身特点予以针对性保护。为回应这一需求,应在现有非遗保护法律框架下,制定壮侗音乐传承的专门性法规。这一法规应全面总结实践经验,明确专门的保护原则、传承措施、扶持政策等,为解决壮侗音乐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精准制度供给。这既是对壮侗音乐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应有礼遇,也是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体现。同时,专门立法还应体现非遗保护的一般规律,注重同类非遗项目保护经验的互鉴借鉴,在特殊性与普遍性中求得平衡,以提升立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完善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基本法律。当前,我国已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但该法在传承体系构建、利用规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予以修订完善,以更好地回应新时期非遗传承的客观需求,并为包括壮侗音乐在内的各领域非遗传承提供根本遵循。
  最后,制度保障还应体现为配套的财政扶持与激励政策。非遗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和政府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为此,应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专项资金制度,制定税收减免、资金奖励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为壮侗音乐传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应加大对传承主体的表彰激励,提高传承行为的社会认同度,激发传承内生动力。
创新壮侗音乐传承的法治路径
  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在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还应创新法治实践路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传承效能。
  将非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实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根本举措。未来应将壮侗音乐纳入中小学、高校的音乐、美育课程体系,编写规范教材,探索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壮侗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学校还应成立特色社团、举办专题活动,拓展校园非遗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法治的力量还在于汇聚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壮侗音乐的传承保护绝非政府一方之力所能完成,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此,应运用法治化的思维和方式,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主体投身传承事业。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开展传习研习、展示展演等活动,并建立与政府部门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多元共治的传承新格局。
  创新传承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一方面,要加强对壮侗音乐的抢救性记录和存档,运用数字技术对其音频、视频、曲谱等进行采集整理、典藏保护,建立规范的数据库,破解记忆断代的难题。另一方面,要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发富有时代特色、适合网络传播的音乐作品,创新传播话语,扩大受众群体,让壮侗音乐跨越时空,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