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市巡礼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各项重大市政工程全面快速展开,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隐患和安全风险,更好地守住平安底线?给浦东新区的市域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挑战。 近日,浦东新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磊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浦东新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风险想在先、准备做在前、措施落到地,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运行底线。 铆定“清零”目标 不久前,由于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建设的原因,浦东新区洋泾街道一个小区居民发现小区内有地面沉降、道路开裂、外墙变形等问题。为此,浦东新区立即责成相关部门成立协调处理小组,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快速高效解决问题,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肯定。 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每年重大市政工程项目超过70个,投资超100亿元,2022年正式项目达200个,投资超200亿元,高峰时期工地现场从业人员超万人。 张磊说,“民生无小事,我们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利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契机,把市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出发点,把回应解决诉求作为工作落脚点,通过‘赢作风、赢态度、赢民心’,实现‘保工程、保安全、保稳定’,坚决铆定各种安全隐患‘清零’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浦东新区加强党建联建,通过党建引领、自治共治、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建设过程中的矛盾隐患防范在萌芽、解决在原地;要求主动通报信息,对于施工进程中可能影响群众生活的环节和细节,通过多种形式提前告之,并根据群众反馈信息优化调整施工方案;做到及时回应诉求,在解决重大市政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征求群众对在建项目的投诉及建议,形成“平台工单提出、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参建单位第一时间整改”的处理体系和工作闭环。 据了解,目前,每月相关平台接到投诉整改建议超过700条,基本做到24小时内回复市民需求,回复及时率达到97%以上。 创新“清源”手段 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记者看到涉及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在这里汇集,各种任务在这里派送,处理结果也随之返回……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浦东新区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能级,“清源”手段不断丰富,“清源”效果不断凸显。 张磊介绍,浦东新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探索和推进信息化集成、数字化应用、实战化指挥,强化市政工地管理,提升文明安全施工水平。 具体而言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强化智能监测预警。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贯通监测预警体系,优化“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民情民意智慧感知平台”等智能监测监控预警系统,有效提升主动发现、风险预警和快速处理能力; 二是提升智能感知能力。通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电子围栏等方式对现场人员进行实时监督提醒,防止现场人员安全意识松懈酿成安全生产隐患; 三是改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新材料应用和技术水平升级,最大程度降低施工现场对周边地理环境、市民居住环境、道路交通环境等造成的影响。 注重“清隐”成效 持续多年的杨高路改扩建工程处于城市核心地区,时刻面临各种风险难题。浦东新区在工程启动之初,就要求派出“头部”治理力量,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担当有效快速及时“清隐”。 这是浦东新区坚持系统化思维防范风险隐患,着力推动工作重点由应急处置向源头防范转变的一个缩影。 浦东新区制定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聚焦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张清单”,强化任务清单、专项整治、整改落实的工作闭环;督促参建单位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把安全工作贯穿到项目施工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同时严格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各项措施,确保重大危险源施工安全可控。 为确保项目建设运行安全,浦东新区成立重大市政工地“三方检查体系”。一方面,要求相关工程单位开展自查,形成常态化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由行业管理部门组成专项检查组,针对重要节点开展专项检查;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专家组和第三方检查组,全面排摸涉稳风险,及时扑灭“小火微火隐火”。 张磊说:“我们严格落实‘树牢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从‘打击、防范、管控’拓展到‘服务、管理、建设’等各环节,从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从保平安向创平安转变,全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
上海浦东:
|
全力防范化解隐患风险 护航引领区建设
|
|
|
|
( 2022-10-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市巡礼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各项重大市政工程全面快速展开,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隐患和安全风险,更好地守住平安底线?给浦东新区的市域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挑战。 近日,浦东新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磊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浦东新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风险想在先、准备做在前、措施落到地,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运行底线。 铆定“清零”目标 不久前,由于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建设的原因,浦东新区洋泾街道一个小区居民发现小区内有地面沉降、道路开裂、外墙变形等问题。为此,浦东新区立即责成相关部门成立协调处理小组,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快速高效解决问题,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肯定。 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每年重大市政工程项目超过70个,投资超100亿元,2022年正式项目达200个,投资超200亿元,高峰时期工地现场从业人员超万人。 张磊说,“民生无小事,我们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利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契机,把市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出发点,把回应解决诉求作为工作落脚点,通过‘赢作风、赢态度、赢民心’,实现‘保工程、保安全、保稳定’,坚决铆定各种安全隐患‘清零’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浦东新区加强党建联建,通过党建引领、自治共治、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建设过程中的矛盾隐患防范在萌芽、解决在原地;要求主动通报信息,对于施工进程中可能影响群众生活的环节和细节,通过多种形式提前告之,并根据群众反馈信息优化调整施工方案;做到及时回应诉求,在解决重大市政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征求群众对在建项目的投诉及建议,形成“平台工单提出、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参建单位第一时间整改”的处理体系和工作闭环。 据了解,目前,每月相关平台接到投诉整改建议超过700条,基本做到24小时内回复市民需求,回复及时率达到97%以上。 创新“清源”手段 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记者看到涉及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在这里汇集,各种任务在这里派送,处理结果也随之返回……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浦东新区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能级,“清源”手段不断丰富,“清源”效果不断凸显。 张磊介绍,浦东新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探索和推进信息化集成、数字化应用、实战化指挥,强化市政工地管理,提升文明安全施工水平。 具体而言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强化智能监测预警。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贯通监测预警体系,优化“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民情民意智慧感知平台”等智能监测监控预警系统,有效提升主动发现、风险预警和快速处理能力; 二是提升智能感知能力。通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电子围栏等方式对现场人员进行实时监督提醒,防止现场人员安全意识松懈酿成安全生产隐患; 三是改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新材料应用和技术水平升级,最大程度降低施工现场对周边地理环境、市民居住环境、道路交通环境等造成的影响。 注重“清隐”成效 持续多年的杨高路改扩建工程处于城市核心地区,时刻面临各种风险难题。浦东新区在工程启动之初,就要求派出“头部”治理力量,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担当有效快速及时“清隐”。 这是浦东新区坚持系统化思维防范风险隐患,着力推动工作重点由应急处置向源头防范转变的一个缩影。 浦东新区制定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聚焦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张清单”,强化任务清单、专项整治、整改落实的工作闭环;督促参建单位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把安全工作贯穿到项目施工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同时严格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各项措施,确保重大危险源施工安全可控。 为确保项目建设运行安全,浦东新区成立重大市政工地“三方检查体系”。一方面,要求相关工程单位开展自查,形成常态化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由行业管理部门组成专项检查组,针对重要节点开展专项检查;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专家组和第三方检查组,全面排摸涉稳风险,及时扑灭“小火微火隐火”。 张磊说:“我们严格落实‘树牢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从‘打击、防范、管控’拓展到‘服务、管理、建设’等各环节,从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从保平安向创平安转变,全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