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开栏语 本报今天起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用可知可感可信的成就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非凡十年”专栏的这组“跨越”系列报道,重在展示十年来各地找准在国家发展全局定位下,立足自身实际和禀赋条件,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取得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全局影响的跨越式发展成就,突出介绍立法、司法、执法机关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黄洁 徐伟伦 首善之区,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发展的高度;十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十年来,北京市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现了从北京发展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城市管理向超大城市治理的一步步跨越,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一进程中,北京政法各级各部门发挥职能保障作用,以高质量法治服务护航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从“北京发展”到“首都发展” 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年来,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成为推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的重大标志。 刚刚闭幕的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新时代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年来,北京市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 十年来,北京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自觉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北京政法系统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坚持首都意识、首善标准,把党的绝对领导贯穿政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推动党管政法制度化、规范化,锻造一支忠诚纯洁可靠的首都政法铁军。 循法治之道,创首善之区。 十年来,北京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立法质量明显提升,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政法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在此过程中,首都政法系统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首善标准,创新建立平安北京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平安建设协调运行机制,京津冀维护首都政治安全等机制,精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全力维护了首都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忠诚履行着站岗放哨职责使命。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在北京,“平安”二字意义非凡,是民生也是民意。 十年来,北京政法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手抓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推改革、促发展、强服务。首都公安机关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安全品质的新期待,持续开展系列“平安行动”,攻大案、破小案、清积案,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坚持“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有伞必打”,全市刑事和秩序类警情连年下降;严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推动平安建设水平不断提档升级。时至今日,北京1.2万个智慧平安小区建成使用,街头及社区可防性案件发案均创十年来最低水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创历史最好水平,北京已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从“吹哨报到”到“主动治理” 超大城市治理步入法治化轨道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首都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十年来,北京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探索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有效路径。 现如今,有事就打12345热线,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用一条热线撬动的“治理革命”背后,是北京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到“主动治理”的改革升级与融合发展。近三年来,北京12345热线的民众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大幅增长至90%以上,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主动治理,彰显的是一份城市的温暖。 此前,一份《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送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地区每个发展民宿产业的村落,这是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法庭深入调研辖区民宿产业发展现状后给出的“法治护航书”。 主动融入接诉即办基层治理实践,也成为北京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的新探索。全市法院系统在增设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诉源治理响应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每月一题”发挥司法辅助决策作用,先后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物业服务社会治理体系等数十个课题,为相关市级部门推动问题解决提供对策建议,探索符合市域治理、乡村治理及互联网特点的诉源治理新路径。 不久前,“检察+12345热线”的合作机制正式出炉,标志着覆盖全市的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模式正式上线,通过数据对接,检察机关将进一步聚焦群众反映热点问题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检察监督工作,推动“未诉先办”式的主动治理。 “为群众办实事,聚焦群众身边事”同样体现在首都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发力,北京公安144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3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取消农转非、二胎子女投靠等户籍限制条件,缩短户籍进京审批时限等一批具体举措,彰显着为民温度。 在社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已成常态,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解纠纷20万余件,排查矛盾40万余次,预防纠纷两万余件。4000余名“穿警服的副书记”下沉社区,带领“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一批群防群治力量,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夯实平安根基。 在改革中推进立法,在立法中引领改革。 2021年,《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国内首部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条例,引领着超大城市治理进入法治化发展轨道。事实上,近年来聚焦生活垃圾管理、物业管理等“关键小事”的立法在北京不断落地,其背后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群众“小事”做好立法“大事”的工作创新,是“万名代表下基层”倾听民意的扎实举措,把百姓放在心上,把民意融入法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义就这样在首都北京落笔生花。 从“减量发展”到“五子联动” 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首都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北京壮士断腕,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2021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十年间,北京蝶变新生,打造发展新高地,数字经济占比已超四成、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也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 “五子联动”,一个具有北京特点的词汇,现如今正成为北京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重要抓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五子”,每一子都立足国家战略,每一子都集聚首都优势。 在北京从“减量发展”到“五子联动”的融合发展之路中,法治的力量日益凸显。 “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法规政策,打破藩篱,助推发展。《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2021-2025年)》聚焦重要、新兴领域,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立法,健全“两区”建设、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等涉外领域立法。 首都政法工作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全市大事、急事、重大项目等为牵引,深度参与各项重点工作,紧盯“五子联动”,在重大项目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化解、优化执法办案、法律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 2015年开始试点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渐成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守护首都人民美好生活的“利器”。助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助推中轴线申遗保护,亮剑食药安全隐患……五年间,3912件公益诉讼案件,1273件发向行政机关的诉前检察建议,形成了北京检察机关公益保护的成功实践。 北京互联网法院揭牌、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设立,北京法院系统沿着“首都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的方向快速前行。在北京高院的积极努力下,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出台意见,将服务和保障北京“两区”建设明确为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使命。 随着优化营商环境1.0至5.0版系列新政滚动出台,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随之在北京司法行政系统持续推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就这样,在法治的护航下,新时代首都发展扬帆前行。北京,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
|
凝聚法治力量护航新时代首都发展
|
“跨越”系列报道之北京篇
|
|
|
( 2022-07-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开栏语 本报今天起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用可知可感可信的成就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非凡十年”专栏的这组“跨越”系列报道,重在展示十年来各地找准在国家发展全局定位下,立足自身实际和禀赋条件,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取得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全局影响的跨越式发展成就,突出介绍立法、司法、执法机关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黄洁 徐伟伦 首善之区,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发展的高度;十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十年来,北京市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现了从北京发展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城市管理向超大城市治理的一步步跨越,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一进程中,北京政法各级各部门发挥职能保障作用,以高质量法治服务护航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从“北京发展”到“首都发展” 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年来,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成为推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的重大标志。 刚刚闭幕的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新时代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年来,北京市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 十年来,北京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自觉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北京政法系统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坚持首都意识、首善标准,把党的绝对领导贯穿政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推动党管政法制度化、规范化,锻造一支忠诚纯洁可靠的首都政法铁军。 循法治之道,创首善之区。 十年来,北京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立法质量明显提升,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政法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在此过程中,首都政法系统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首善标准,创新建立平安北京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平安建设协调运行机制,京津冀维护首都政治安全等机制,精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全力维护了首都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忠诚履行着站岗放哨职责使命。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在北京,“平安”二字意义非凡,是民生也是民意。 十年来,北京政法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手抓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推改革、促发展、强服务。首都公安机关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安全品质的新期待,持续开展系列“平安行动”,攻大案、破小案、清积案,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坚持“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有伞必打”,全市刑事和秩序类警情连年下降;严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推动平安建设水平不断提档升级。时至今日,北京1.2万个智慧平安小区建成使用,街头及社区可防性案件发案均创十年来最低水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创历史最好水平,北京已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从“吹哨报到”到“主动治理” 超大城市治理步入法治化轨道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首都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十年来,北京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探索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有效路径。 现如今,有事就打12345热线,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用一条热线撬动的“治理革命”背后,是北京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到“主动治理”的改革升级与融合发展。近三年来,北京12345热线的民众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大幅增长至90%以上,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主动治理,彰显的是一份城市的温暖。 此前,一份《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送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地区每个发展民宿产业的村落,这是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法庭深入调研辖区民宿产业发展现状后给出的“法治护航书”。 主动融入接诉即办基层治理实践,也成为北京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的新探索。全市法院系统在增设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诉源治理响应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每月一题”发挥司法辅助决策作用,先后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物业服务社会治理体系等数十个课题,为相关市级部门推动问题解决提供对策建议,探索符合市域治理、乡村治理及互联网特点的诉源治理新路径。 不久前,“检察+12345热线”的合作机制正式出炉,标志着覆盖全市的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模式正式上线,通过数据对接,检察机关将进一步聚焦群众反映热点问题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检察监督工作,推动“未诉先办”式的主动治理。 “为群众办实事,聚焦群众身边事”同样体现在首都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发力,北京公安144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3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取消农转非、二胎子女投靠等户籍限制条件,缩短户籍进京审批时限等一批具体举措,彰显着为民温度。 在社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已成常态,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解纠纷20万余件,排查矛盾40万余次,预防纠纷两万余件。4000余名“穿警服的副书记”下沉社区,带领“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一批群防群治力量,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夯实平安根基。 在改革中推进立法,在立法中引领改革。 2021年,《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国内首部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条例,引领着超大城市治理进入法治化发展轨道。事实上,近年来聚焦生活垃圾管理、物业管理等“关键小事”的立法在北京不断落地,其背后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群众“小事”做好立法“大事”的工作创新,是“万名代表下基层”倾听民意的扎实举措,把百姓放在心上,把民意融入法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义就这样在首都北京落笔生花。 从“减量发展”到“五子联动” 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首都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北京壮士断腕,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2021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十年间,北京蝶变新生,打造发展新高地,数字经济占比已超四成、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也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 “五子联动”,一个具有北京特点的词汇,现如今正成为北京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重要抓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五子”,每一子都立足国家战略,每一子都集聚首都优势。 在北京从“减量发展”到“五子联动”的融合发展之路中,法治的力量日益凸显。 “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法规政策,打破藩篱,助推发展。《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2021-2025年)》聚焦重要、新兴领域,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立法,健全“两区”建设、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等涉外领域立法。 首都政法工作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全市大事、急事、重大项目等为牵引,深度参与各项重点工作,紧盯“五子联动”,在重大项目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化解、优化执法办案、法律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 2015年开始试点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渐成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守护首都人民美好生活的“利器”。助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助推中轴线申遗保护,亮剑食药安全隐患……五年间,3912件公益诉讼案件,1273件发向行政机关的诉前检察建议,形成了北京检察机关公益保护的成功实践。 北京互联网法院揭牌、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设立,北京法院系统沿着“首都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的方向快速前行。在北京高院的积极努力下,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出台意见,将服务和保障北京“两区”建设明确为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使命。 随着优化营商环境1.0至5.0版系列新政滚动出台,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随之在北京司法行政系统持续推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就这样,在法治的护航下,新时代首都发展扬帆前行。北京,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