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案件
13 6/13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以“皇家项目”骗走多名老人毕生积蓄
· 检察依法监督揭开
拒执案背后诈骗案
· 上海民警与“真经理”联手戳破诈骗套路
· 明星照片被盗用 侵权产业链全链条被判担责
· 涉案超亿元走私珍贵动物制品案宣判
· 非法贩卖“笑气”牟利获刑两年
· “辅助驾驶”不能减轻醉驾者刑责

以“皇家项目”骗走多名老人毕生积蓄
浙江义乌检察引导侦查打击涉老年群体重大诈骗犯罪

( 2025-10-2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案件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周涵睿
  
  “我在做皇家项目,只要拿到宝库钥匙、取出宝物,再将其上交国家就能领300万元奖金……”
  这般漏洞百出的谎言,竟让多名老人掏空毕生积蓄。经过7个月的深挖细查,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逐步揭开了这场编造虚假国家项目实施的骗局,有力维护了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绝密任务诱导投资
  “一开始听说不要钱我才去的,后来王某某说要投资8000元,具体什么项目我也不太清楚,只记得他拿着手机给我看来看去,说是国家的项目,公司在北京。”楼某某回忆道。
  2020年11月,70岁的楼某某在朋友吴某甲的介绍下,来到王某某位于义乌的出租屋。王某某侃侃而谈,将自己包装成一位肩负“国家使命”的特殊人物。他声称,自己正在协助国家打理国外48个国家的债务,而当前的重点,是一项名为“民族大业”的绝密国家级项目——其核心任务,是照顾一批分散在全国各地、守护着历史宝藏的退休老干部。
  王某某描绘的场景极具诱惑力:这些“守库老人”看管着藏在深山洞穴中的“皇家宝库”,里面珍宝无数。只要进行投资,“照顾”好这些老人,就能顺利拿到宝库钥匙。之后,再将宝物取出上交给国家,就能获得300万元的巨额奖励。他承诺,投入的资金能“翻倍返利”。对于手握闲钱、寻求投资渠道的楼某某而言,如此高回报的“国家项目”正中其怀。
  为了增强可信度,王某某陆续抛出“需要和领导搞好关系”“支付开库押金”等层出不穷的理由,煞有介事地出示了伪造的“工程图纸”,通过社交软件发送所谓“宝物”的模糊照片,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明天要去见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这些说辞配合着王某某的表演,逐步瓦解了被害人的心理防线,建立起一种扭曲的信任。
  起初,王某某索要的金额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理由多是“去库里拿资料”“守库老人生病需医疗费”等。随着楼某某等人投入的金额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她们表示已无力继续投资时,王某某竟怂恿她们去借高利贷来维持“项目”运转。到了骗局后期,王某某的索财理由变得愈加琐碎和直接——从“给守库老人买菜买生活用品”,到给他自己“买烟、充话费、充电费”,几十元、几百元也不放过。
  经查,楼某某、吴某甲、吴某乙三名被害人共计被骗超过150万元,其中楼某某一人损失就高达约99万元。他们不仅损失了钱财,身心也遭受了巨大创伤。
侦查监督协作配合
  2024年2月,楼某某的儿子在日常接触中察觉到母亲神情恍惚、经济拮据,再三追问下,才得知母亲可能陷入了骗局。在他坚持不懈地劝说下,楼某某最终向义乌市公安局报案。同年12月,犯罪嫌疑人王某某被抓获归案。
  然而,案件办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某某到案后,虽然承认收到了被害人的转账,却百般抵赖,拒不认罪。他先是编织谎言,称资金用于投资某个工程项目;见无法自圆其说,又改口称是用于运作“古董项目”,并将大部分资金流向推给一个名为“金某某”的所谓“项目合伙人”,声称钱款已以现金形式交给对方用于项目开支,试图将一起严重的刑事犯罪编造成普通的民事投资纠纷。
  面对犯罪嫌疑人的狡黠,义乌市检察院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主动提前介入,引导侦查。
  “我们引导公安机关彻查资金真实去向。通过对王某某名下所有银行账户、社交软件及支付宝流水进行梳理,发现其所谓‘巨额工程投资’完全子虚乌有,涉案资金绝大部分被用于租赁高档汽车、扫码消费、商场购物等个人挥霍。”承办检察官陈瑾在全面审阅卷宗后,敏锐地抓住了案件的突破口。
  检察官审查后认为,“合伙人金某某”的存在是本案的重大疑点,于是要求公安机关进行补充侦查,核实“金某某”的身份及其与王某某的关系。补侦结果显示,金某某除了收到王某某6万余元的借款转账之外,没有其他经济往来。二人从未合作任何“民族资产”项目,金某某对所谓“宝库”“守库老人”等概不知情。
  在环环相扣、相互印证的证据链面前,王某某涉嫌诈骗的犯罪事实确凿无疑。2025年6月,义乌市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王某某依法提起公诉。同年9月,法院经审理,采纳了检察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和量刑建议,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同时责令其退赔各被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
提升防骗识骗能力
  案件虽已审结,但陈瑾的思考还在继续——为何一个在旁人看来漏洞百出、如同天方夜谭的骗局,能让楼某某这样的老年人持续投入百万元之巨,甚至不惜借高利贷来“投资”?
  被害人楼某某曾向陈瑾袒露心声。她表示,自己拥有稳定的租金和养老金收入,但日常花销较大,例如会定期去注射价格不菲的干细胞,因此一直希望寻找投资渠道让资产增值。
  “其实我并不太关心他(王某某)投资的是什么项目,只要他说有高额利息,我就愿意尝试。”对高额回报率的追求成为她踏入陷阱的初始动因。
  而一旦投入第一笔钱,沉没成本效应便开始发挥作用。王某某利用这种心理,不断威胁:“如果不继续打钱,前面的事情就办不成了,你的本金也就拿不回来了。”在这种恐吓下,被害人往往为了挽回损失而陷入更深的泥潭,形成恶性循环。
  陈瑾分析指出,像“民族资产解冻”这类诈骗,受害者群体具有高度集中性,多为老年群体。许多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对层出不穷的新式骗局缺乏辨别能力,同时往往抱有“一本万利”的侥幸心理,对投资风险认知不足。正是由于缺乏这种防范意识和能力,一些老年人才极易轻信不法分子编织的谎言,最终上当受骗。
  “宣称‘天上能够掉馅饼’的投资一定是骗局。”检察官面向被害人开展释法说理,耐心讲解诈骗套路,帮助其认清风险,避免再次受骗。
  为进一步预防此类犯罪,义乌市检察院组建了防诈宣讲团,深入大街小巷、村社老年活动中心、养老机构等场所,利用本案等真实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露诈骗手段,提升老年群体的辨别能力和防骗意识。
  “让法律成为后盾,让关爱成为日常,才能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守护好老人们的信任与财富。”陈瑾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