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 本报通讯员 谷才霞
峨眉山巅云海翻涌,乐山大佛脚下三江汇流,两地游客如织,火爆场景印证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永恒魅力。 在人气鼎盛的背后,是一套运行已满5年的法治“铠甲”在默默支撑,守护着这份跨越千年的自然与文明瑰宝。 自2020年1月1日起,《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与《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以来,法治的力量已悄然融入山水肌理,为世界双遗产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5年多的耕耘,法治的种子已在灵山秀水间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筑牢法治屏障 守护遗产本真 暖阳下,峨眉山报国寺建筑群飞檐翘角,古朴庄严,位于金顶的建筑群更是在阳光下散发着炫目光彩。这些木质结构的殿宇历经风雨仍风采依旧,离不开《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后构筑起的严密防火网络。 “我们建立了‘分级分区保护’制度,并编制完成了金顶、报国寺等5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森林防火、古建筑保护等一批专项规划,规划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5年,峨眉山景区实现了“零森林火灾”“零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有效保障了森林生态安全。 在乐山大佛景区,对世界双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样紧锣密鼓地推进着。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长范元元表示,景区严格依照《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坚持以法治方式守护遗产核心价值,“我们加快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乐山大佛、灵宝塔、麻浩崖墓等重要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得以依法清晰划定,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界可守”。 据了解,乐山大佛景区的保护管理资金从2021年的525万元增加到2025年的6000万元,为文物本体修缮、环境综合整治、科研监测等关键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5年多来,系统化的保护举措在双遗产地全面铺开。峨眉山落实生态搬迁、污水治理等措施,持续改善峨眉山生态环境;乐山大佛景区投入近30亿元用于疏解搬迁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彻底消除了过境交通对文物本体的影响。 过去“管委会缺乏文化旅游领域执法权,而地方执法力量难以全面覆盖景区”的尴尬局面也彻底改变。两个条例施行后,当地创新建立景城协作执法机制,提升遗产执法效能,2025年以来,文旅、市场监管、交通、旅游秩序领域累计立案查处115起,赢得了游客“管理更到位,游玩更舒心”的普遍赞誉。 与此同时,峨眉山市人民法院成立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峨眉山市人民检察院组建“益·峨眉”文旅检察团队,司法部门齐心协力,逐步形成对峨眉山生物多样性、文物和文化遗产、旅游安全的全方位司法保护体系。 规范新兴业态 激活传承活力 夜幕降临,峨眉山清音村的一家民宿灯火温馨。负责人骆玉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亲身经历了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兴山”的观念转变。 “以前总想着多盖几间房多赚一点钱,现在管委会和镇村干部经常来宣讲,让我明白峨眉山的生态才是我们旅游的根。”在《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引导下,骆玉高没有盲目扩建,而是专注于提升品质,打造与山水相融的原生态体验,回头客络绎不绝。 骆玉高的故事是世界双遗产地新业态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并重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宿、康养、茶艺等新行业,两地管委会没有简单说“不”,而是在法规框架下积极引导、规范管理。 峨眉山市设立千万元旅游民宿专项资金,下辖的黄湾镇创新“7+2”抱团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涉旅收入显著增长。乐山大佛景区成立民宿酒店联盟,借助“大佛IP”统一包装推广,实现了民宿产业从单一住宿向品牌化、体验式的转型。法治的规范,非但没有束缚发展,反而为新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划定了赛道,注入了长久活力。 促进和谐共生 共享生态红利 在乐山大佛景区,昔日的工业遗址和居民聚集区经过生态搬迁和修复,化身为植被覆盖率高达85%的麻浩河湿地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成为新的“生态网红地”。这一转变,正是在《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指引下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共生”的生动写照,生态效益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黄湾镇依据《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建立的“门票收入反哺”机制,5年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65亿元,惠及村民18.4万余人次。当地村民在旅游服务链条上获得约6200个就业岗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文旅深度融合项目更是遍地开花。峨眉山成功举办中国山地越野公开赛,将体育精神与山水文化完美结合;乐山大佛创新推出“夜游凌云山”数字光影秀和VR沉浸式项目“凌云探秘”,让古老遗产焕发科技魅力。这些项目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不仅严格保护了世界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产业繁荣,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法治,成为调和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金钥匙,开启了世界遗产地的和谐新篇章。 5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发展的标尺。《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与《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的这5年,是法治精神浸润世界双遗产地的5年,是保护与发展从博弈走向共赢的5年。立法后评估的肯定,是对过往实践的总结,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 在法治的护航下,峨眉山的月光与乐山大佛的江声,将继续交汇成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乐章,向世界讲述一个关于守护、传承与永续发展的中国故事。这幅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画卷,必将因法治的底色而更加璀璨夺目。

|
|
|
| 法治“铠甲”守护跨越千年的瑰宝
|
| 乐山依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
|
|
|
| ( 2025-10-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 本报通讯员 谷才霞
峨眉山巅云海翻涌,乐山大佛脚下三江汇流,两地游客如织,火爆场景印证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永恒魅力。 在人气鼎盛的背后,是一套运行已满5年的法治“铠甲”在默默支撑,守护着这份跨越千年的自然与文明瑰宝。 自2020年1月1日起,《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与《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以来,法治的力量已悄然融入山水肌理,为世界双遗产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5年多的耕耘,法治的种子已在灵山秀水间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筑牢法治屏障 守护遗产本真 暖阳下,峨眉山报国寺建筑群飞檐翘角,古朴庄严,位于金顶的建筑群更是在阳光下散发着炫目光彩。这些木质结构的殿宇历经风雨仍风采依旧,离不开《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后构筑起的严密防火网络。 “我们建立了‘分级分区保护’制度,并编制完成了金顶、报国寺等5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森林防火、古建筑保护等一批专项规划,规划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5年,峨眉山景区实现了“零森林火灾”“零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有效保障了森林生态安全。 在乐山大佛景区,对世界双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样紧锣密鼓地推进着。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长范元元表示,景区严格依照《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坚持以法治方式守护遗产核心价值,“我们加快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乐山大佛、灵宝塔、麻浩崖墓等重要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得以依法清晰划定,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界可守”。 据了解,乐山大佛景区的保护管理资金从2021年的525万元增加到2025年的6000万元,为文物本体修缮、环境综合整治、科研监测等关键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5年多来,系统化的保护举措在双遗产地全面铺开。峨眉山落实生态搬迁、污水治理等措施,持续改善峨眉山生态环境;乐山大佛景区投入近30亿元用于疏解搬迁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彻底消除了过境交通对文物本体的影响。 过去“管委会缺乏文化旅游领域执法权,而地方执法力量难以全面覆盖景区”的尴尬局面也彻底改变。两个条例施行后,当地创新建立景城协作执法机制,提升遗产执法效能,2025年以来,文旅、市场监管、交通、旅游秩序领域累计立案查处115起,赢得了游客“管理更到位,游玩更舒心”的普遍赞誉。 与此同时,峨眉山市人民法院成立峨眉山旅游环保法庭,峨眉山市人民检察院组建“益·峨眉”文旅检察团队,司法部门齐心协力,逐步形成对峨眉山生物多样性、文物和文化遗产、旅游安全的全方位司法保护体系。 规范新兴业态 激活传承活力 夜幕降临,峨眉山清音村的一家民宿灯火温馨。负责人骆玉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亲身经历了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兴山”的观念转变。 “以前总想着多盖几间房多赚一点钱,现在管委会和镇村干部经常来宣讲,让我明白峨眉山的生态才是我们旅游的根。”在《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引导下,骆玉高没有盲目扩建,而是专注于提升品质,打造与山水相融的原生态体验,回头客络绎不绝。 骆玉高的故事是世界双遗产地新业态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并重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宿、康养、茶艺等新行业,两地管委会没有简单说“不”,而是在法规框架下积极引导、规范管理。 峨眉山市设立千万元旅游民宿专项资金,下辖的黄湾镇创新“7+2”抱团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涉旅收入显著增长。乐山大佛景区成立民宿酒店联盟,借助“大佛IP”统一包装推广,实现了民宿产业从单一住宿向品牌化、体验式的转型。法治的规范,非但没有束缚发展,反而为新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划定了赛道,注入了长久活力。 促进和谐共生 共享生态红利 在乐山大佛景区,昔日的工业遗址和居民聚集区经过生态搬迁和修复,化身为植被覆盖率高达85%的麻浩河湿地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成为新的“生态网红地”。这一转变,正是在《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指引下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共生”的生动写照,生态效益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黄湾镇依据《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建立的“门票收入反哺”机制,5年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65亿元,惠及村民18.4万余人次。当地村民在旅游服务链条上获得约6200个就业岗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文旅深度融合项目更是遍地开花。峨眉山成功举办中国山地越野公开赛,将体育精神与山水文化完美结合;乐山大佛创新推出“夜游凌云山”数字光影秀和VR沉浸式项目“凌云探秘”,让古老遗产焕发科技魅力。这些项目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不仅严格保护了世界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产业繁荣,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法治,成为调和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金钥匙,开启了世界遗产地的和谐新篇章。 5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发展的标尺。《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与《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施行的这5年,是法治精神浸润世界双遗产地的5年,是保护与发展从博弈走向共赢的5年。立法后评估的肯定,是对过往实践的总结,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 在法治的护航下,峨眉山的月光与乐山大佛的江声,将继续交汇成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乐章,向世界讲述一个关于守护、传承与永续发展的中国故事。这幅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画卷,必将因法治的底色而更加璀璨夺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