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
□ 王 智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曝光5起骗取生育保险基金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案例涉及企业虚构劳动关系、伪造变造申领材料、未依法如实申报生育保险缴费基数等,情节恶劣,严重扰乱生育保障管理秩序,侵害公共利益和基金安全。 生育保险是国家为保障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而设立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险制度。其不仅能为职业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帮助维持家庭生活稳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均衡用人单位负担,减少因女性生育引发的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可以说,生育保险就像一把保护伞,为每一个生育家庭遮风挡雨,让新生命的到来更加从容和安心。 然而,随着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待遇水平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竟将这项保障制度视作“唐僧肉”,动起了歪脑筋,妄图通过各种违法手段骗取生育津贴。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公共利益,更破坏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稳定性。生育保险本意是守护生育女性权益、促进就业公平,但一系列的骗保行为却使该制度的公信力和保障功能面临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骗取生育津贴的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首先,团伙作案愈发猖獗,甚至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以此次发布的湖北省大冶市禾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骗取生育保险基金案为例,从2020年7月到2022年11月,该公司累计参保189人,其中127人住院分娩并领取生育津贴,骗取金额高达249.16万元。涉案人员除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财务人员外,还有充当“中间人”为公司介绍孕妇骗保的16名乡村医生以及村妇联主任。这些人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骗保黑色产业链,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其次,作案手段愈发隐蔽。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佰丝特商贸有限公司等3家参保单位骗取生育保险基金案为例,这几家涉案企业并无实际业务,却吸纳无业待产孕妇“空挂”在公司名下,通过伪造劳动合同、工资表等申领材料,骗取生育津贴26.02万元。这种利用空壳公司进行骗保的方式,由于披着“合法参保”的外衣,作案手法相对隐蔽,不仅增加了监管部门识别查处的难度,也让调查取证工作变得更加棘手。 骗保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微观层面看,它直接造成生育保险基金的流失,影响基金的可持续性,进而削弱了生育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当骗保行为频发、基金缺口不断扩大,可能导致真正需要生育保障的职工及其家庭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从宏观层面讲,骗保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将导致制度公信力受损。相信每一位按时缴纳生育保险的职工,都希望自己的钱能够真正用于保障生育权益,而不是被不法分子肆意侵占。 遏制骗取生育津贴的违法行为,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异常申领行为。同时,要加强医保、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协作,形成打击骗保的强大合力,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不仅要追回被骗取的资金,还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中,有关涉案人员有的已被批准逮捕,有的已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无疑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生育保险基金是生育家庭的“托底钱”,绝不是不法分子的“摇钱树”。守护好生育保险基金,就是在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每一位参保人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主动抵制任何形式的骗保行为;社会各界也应参与监督,积极举报可疑线索,共同维护生育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这项惠民制度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群体,为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提供坚实保障。

|
|
|
| 生育保险基金不是“唐僧肉”
|
|
|
|
|
|
| ( 2025-10-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评论 |
|
|
□ 王 智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曝光5起骗取生育保险基金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案例涉及企业虚构劳动关系、伪造变造申领材料、未依法如实申报生育保险缴费基数等,情节恶劣,严重扰乱生育保障管理秩序,侵害公共利益和基金安全。 生育保险是国家为保障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而设立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险制度。其不仅能为职业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帮助维持家庭生活稳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均衡用人单位负担,减少因女性生育引发的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可以说,生育保险就像一把保护伞,为每一个生育家庭遮风挡雨,让新生命的到来更加从容和安心。 然而,随着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待遇水平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竟将这项保障制度视作“唐僧肉”,动起了歪脑筋,妄图通过各种违法手段骗取生育津贴。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公共利益,更破坏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稳定性。生育保险本意是守护生育女性权益、促进就业公平,但一系列的骗保行为却使该制度的公信力和保障功能面临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骗取生育津贴的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首先,团伙作案愈发猖獗,甚至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以此次发布的湖北省大冶市禾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骗取生育保险基金案为例,从2020年7月到2022年11月,该公司累计参保189人,其中127人住院分娩并领取生育津贴,骗取金额高达249.16万元。涉案人员除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财务人员外,还有充当“中间人”为公司介绍孕妇骗保的16名乡村医生以及村妇联主任。这些人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骗保黑色产业链,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其次,作案手段愈发隐蔽。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佰丝特商贸有限公司等3家参保单位骗取生育保险基金案为例,这几家涉案企业并无实际业务,却吸纳无业待产孕妇“空挂”在公司名下,通过伪造劳动合同、工资表等申领材料,骗取生育津贴26.02万元。这种利用空壳公司进行骗保的方式,由于披着“合法参保”的外衣,作案手法相对隐蔽,不仅增加了监管部门识别查处的难度,也让调查取证工作变得更加棘手。 骗保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微观层面看,它直接造成生育保险基金的流失,影响基金的可持续性,进而削弱了生育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当骗保行为频发、基金缺口不断扩大,可能导致真正需要生育保障的职工及其家庭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从宏观层面讲,骗保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将导致制度公信力受损。相信每一位按时缴纳生育保险的职工,都希望自己的钱能够真正用于保障生育权益,而不是被不法分子肆意侵占。 遏制骗取生育津贴的违法行为,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异常申领行为。同时,要加强医保、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协作,形成打击骗保的强大合力,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不仅要追回被骗取的资金,还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中,有关涉案人员有的已被批准逮捕,有的已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无疑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生育保险基金是生育家庭的“托底钱”,绝不是不法分子的“摇钱树”。守护好生育保险基金,就是在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每一位参保人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主动抵制任何形式的骗保行为;社会各界也应参与监督,积极举报可疑线索,共同维护生育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这项惠民制度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群体,为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提供坚实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