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评论
9 4/9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警惕论文代写黑灰产升级迭代
· 筑牢老年友好型社会“自主基石”
· 打好互联网违法广告治理“组合拳”
· 图说世象
· 生育保险基金不是“唐僧肉”
· 破坏式打卡旅游当休矣
· 市民监督激活城市治理效能

打好互联网违法广告治理“组合拳”

( 2025-10-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评论
  □ 沈玉明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了10起互联网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涵盖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金融等重点领域,涉及直播电商广告、AI生成广告等新兴业态。其中既有利用虚假信息欺骗、误导消费者及刻意回避产品风险提示等传统违法形态,也呈现出科普界限模糊、AI技术滥用等更为隐蔽化、技术化的新特征。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广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互联网违法广告也随之频现。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违法广告案件4.69万件,其中互联网广告违法案件3万余件,占比超过6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违法广告披着科普、分享的外衣,模糊了内容分享与商业广告的边界;AI技术的滥用更是让广告信息真假难辨,极大增加了监管难度。
  从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来看,一些商家已改变“直接叫卖”的方式,转而打起“健康科普”“生活分享”的旗号进行更为隐蔽的推销。如广州某公司在健康类文章中推荐处方药和胎心监护仪等医疗器械,不仅违反了广告法,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延误治疗。更令人担忧的是AI技术的滥用:厦门某公司用AI生成“第56代苗方传承人”形象,穿着民族服饰讲述“祖传秘方”;北京某公司用AI仿冒知名主持人形象,宣称其糖果产品能治头晕、手麻。这些虚假广告极具欺骗性,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还涉及侵犯他人的肖像权等合法权益。
  互联网违法广告的新特征和危害性提醒我们,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改进治理方式。这意味着,传统经济背景下形成的监管思路与监管方式亟须作出调整,治理互联网违法广告须打好“组合拳”。
  首先,要依法主动出击。近几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出台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互联网广告的新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但立法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严格执法,相关部门要聚焦重要领域、重点业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自觉扛起依法打击互联网违法广告的责任。
  其次,要改进监管方式。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海量广告发布,但监管力量毕竟有限,因此必须找准重点、抓住关键。一方面,要优先打击与群众生产生活关联度高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金融等领域的违法广告,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开展联合执法或专项行动。另一方面,要更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监管质效。
  再次,要压实平台责任。互联网广告依赖网络流量生存,管住网络平台就相当于掐住了互联网违法广告的“七寸”。为此,要推动各网络平台落实好主体责任,通过加强内容审核、加大违法广告处置力度,铲除违法广告的生存土壤。对于平台为违法广告“开绿灯”的行为,相关部门要严肃处理,该约谈约谈、该处罚处罚,束紧监管“紧箍”。
  最后,要提高违法成本。互联网违法广告屡禁不止,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互联网违法广告案件22185件,罚没款1.11亿元,平均每起案件的罚没款只有5000多元。相较于违法广告带来的流量收益和商业变现,这样的处罚力度难以形成威慑,易助长“违法划算”的侥幸心理。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层面提高罚款标准、强化信用惩戒,真正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互联网广告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关乎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和社会诚信。唯有坚持法治引领、科技赋能、协同共治,才能有效遏制违法广告蔓延,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