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环球法治
8 5/8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 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 “北溪”管道爆炸案陷嫌疑人引渡之争
· 中方提出消除殖民主义思维有何深意
· 以军说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已生效

“北溪”管道爆炸案陷嫌疑人引渡之争

( 2025-10-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图为丹麦国防部2022年9月27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一处“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 新华社发
  □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史天昊
  
  近期,一名涉嫌参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乌克兰籍男子在波兰被拘留,签发欧洲逮捕令的德国方面要求引渡这名嫌疑人,却遭到了波兰方面的拖延。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起诉或引渡这名嫌疑人不符合波兰国家利益。
  在这场引渡之争中,波兰的强硬立场折射出这不仅仅是一起司法案件,更是欧洲内部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博弈。
开启引渡拉锯战
  波兰媒体报道,根据德国一家法院签发的欧洲逮捕令,46岁的乌克兰籍男子弗拉基米尔于9月30日在华沙附近一座城市被捕。据报道,该男子是一名潜水教练,2022年9月从德国北部乘坐游艇航行至波罗的海,随后潜入水下,在海底的“北溪”管道上放置炸药。
  波兰华沙地区法院10月1日批准检察院申请,决定对该男子实施7天拘留。华沙地区检察院发言人斯基布阿说,法院将审理并裁定是否将该男子引渡至德国,审理期限为100天。但就在10月6日,华沙地区法院裁定,将嫌疑人的拘留期限延长40天。
  “起诉或引渡这名嫌疑人不符合波兰国家利益”,图斯克毫不掩饰其反对引渡这名嫌疑人的立场。据波兰通讯社报道,图斯克10月7日在首都华沙会见立陶宛总理鲁吉尼埃内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波兰方面逮捕该乌克兰男子是按照司法程序,最终决定将由波兰法院作出,但波兰政府在这一事件上的立场没有改变。
  德国《世界报》援引德国前情报官员消息报道,乌克兰袭击“北溪”管道获得波兰支持。但这一说法遭到波兰官方否认。
  “北溪”案另一名被捕的嫌疑人,也正在经历着复杂的法律程序。今年8月,同样在德国的跨境逮捕令之下,一名涉嫌参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乌克兰籍男子在意大利被捕,成为此案首个被捕的嫌疑人。德检察院特别指出,此嫌疑人极可能是此次行动的核心协调者之一。
  意大利北部博洛尼亚的上诉法院已于9月16日下令将这名嫌疑人引渡至德国,但近期却被意大利最高法院叫停,案件被退回重新审理。
复杂的利益考量
  据德国媒体报道,波兰政界存在一个几乎所有党派都认同的共识,即摧毁“北溪”管道,不管合不合法,都符合波兰的利益,袭击者应该得到表彰,而不是惩罚。波兰情报服务协调部长谢莫尼亚克表示,波兰检察院的任务是“说服法庭,将弗拉基米尔引渡到德国不是一个好主意”。谢莫尼亚克强调,该嫌疑人与“北溪”管道爆炸案有关联的证据本身之可信度也值得怀疑。
  早在20年前“北溪”管道项目启动时,波兰就将其视为眼中钉。据波兰电视台世界新闻网报道,波兰以及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曾强烈反对“北溪-2”项目,称这一项目会增加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并且绕开作为陆上输气管道过境国的乌克兰。
  因此,图斯克宣称,问题不在于“北溪-2”被炸毁,而在于它被建造。他表示,“北溪-2”的建设不仅损害了乌克兰、立陶宛、波兰的核心利益,也损害了整个欧洲的核心利益。
  即便如此,图斯克在此案件上的处理方式仍然遭到质疑。德国早在2024年就发出了针对弗拉基米尔的逮捕令,当时该嫌疑人正在波兰境内,却被波兰方面连续几天用各种理由予以忽视,使得嫌疑人逃回了乌克兰。
  目前,尚不清楚嫌疑人为何又再次来到波兰,但波兰媒体分析认为,此次决定实施抓捕的原因,是图斯克想要展现与德国合作的意愿。据报道,图斯克在波兰被广泛视为倾向欧盟、亲近德国的政客,甚至被右翼人士称为“德国代理人”。但抓捕归抓捕,是否向德国引渡,似乎让图斯克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欧洲内部裂痕明显
  分析认为,图斯克如何回应德国的要求,所体现的不仅是法律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牵涉的是欧洲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对俄政策等问题上的博弈。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延宕的背景下,这起案件让欧洲内部在战略观念、历史问题等方面的信任缺失再度放大。
  对于部分中东欧国家而言,他们对欧洲能源秩序本就心存不满,普遍认为“西欧国家在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建管道、谁从中获益”。此外,中东欧国家在欧盟预算分配、结构基金、农业补贴、安全政策等方面长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即便在中东欧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分歧。欧盟呼吁,到2027年前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包括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在内的一些成员国至今仍高度依赖通过苏联时期建成的“友谊”原油管道输送的俄油。因此,在引渡问题上,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连日来直接批评图斯克,称他有关“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的评论是在“为恐怖分子辩护”。
  而这样的“裂缝”并不仅仅存在于能源领域,更多反映出的是欧洲构建的安全秩序在面对现实威胁时的脆弱性。9月以来,欧洲多国接连拉响无人机安全警报,不明无人机的密集出现,让欧洲领空的安全漏洞彻底显露。尤其是波兰今年9月9日遭大批无人机“入侵”,让欧盟建立“无人机墙”的想法得以提上议事日程。
  “无人机墙”旨在构建一支“由欧洲共同开发、共同部署和共同维持的、能够实时响应的力量”,但如何实施却引发了激烈争议,争议的核心是资金分配。按当前设计,项目三分之二资金需拨给东欧国家,这直接引发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南欧国家的强烈不满。
  要知道,这一项目预估造价达数十亿欧元,而当前欧洲经济正受高通胀、低增长、高赤字困扰,各国本就对防务开支敏感,资金分配分歧更让共识难以达成;同时,大幅增加防务开支不仅给欧盟及其成员国带来经济压力,还可能因财政预算争议加剧政治碎片化。
  当下,欧洲各国正在安全与主权、财政与防务、自主与依赖之间艰难寻求平衡,每遇到新的情况似乎都成了内部裂痕的“放大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