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法治
|
|
□ 本报记者 赵阳 不久前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来自全球的客商深入洽谈、新技术新产品首发首秀、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数贸会的会场内外,一个个生动场景,勾勒出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数字贸易规则正在重塑的全球商业版图。 在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展厅里,来自卢旺达的咖啡豆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完成跨境交易,澳大利亚的红酒借助电子提单实现“秒级通关”。当前,全球数字贸易规模已增至7.23万亿美元,中国以7937亿美元的数字贸易出口额和10.7%的同比增速,成为推动这一浪潮的核心力量。从多边协定谈判到国内制度创新、从规则设计到实践落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中国推动规则共识形成 2024年12月,日内瓦世贸组织总部传来消息,经过5年多艰苦谈判,中国、欧盟、澳大利亚等71个成员正式确认达成《电子商务协定》。这份涵盖数字便利、数字开放、数字信任、数字包容四大支柱的协定,不仅纳入了电子交易框架、电子认证等核心规则,更在电子传输免征关税长效机制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成为全球数字贸易治理的里程碑文件。 “中国在谈判中扮演了桥梁搭建者的关键角色。”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阿泽维多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的“数字鸿沟”曾让谈判多次陷入僵局,中国提出的“分步推进、包容平衡”方案,既回应了发达国家对数字服务开放的诉求,也兼顾了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土产业的需求,为达成共识扫清了障碍。 早在2017年,中国就参与签署第一份《电子商务联合声明》,推动世贸组织(WTO)启动多边谈判进程;2019年,又与75个成员共同签署第二份声明,明确以现有WTO协定为基础推进高标准谈判。在2022年WTO第12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积极促成电子传输免征关税做法延期,为后续协定谈判奠定基础。这种持续参与的姿态,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中国提出的规则主张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让我们有机会平等参与数字贸易红利分配。”印度尼西亚贸易部电子商务司司长萨普托说。 《电子商务协定》的达成只是起点。作为首个试行该协定的世贸组织成员,中国积极推动规则从“纸面共识”走向“实践落地”。2025年9月,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北京市率先试行世贸组织〈电子商务协定〉工作方案》,推出41条具体措施,从贸易数字化到数据治理全方位对接国际规则。“这标志着中国从‘规则参与者’升级为‘规则引领者’,为全球树立了多边主义实践的典范。”联合国贸发会议数字经济部门主管帕维兹评价道。 构建规则落地“试验田”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单一窗口”服务大厅,某跨境电商企业操作员轻点鼠标,便完成了一批智能设备的通关申报。从电子提单核验到海关监管放行,整个流程仅用28分钟。从以前纸质单据要反复核对,到现在的全程无纸化,正是中国数字贸易规则在国内实践的生动缩影。 北京市率先试行《电子商务协定》的41条措施中,既有推广电子提单、电子发票等数字化举措,也有建立数据出境“绿色通道”、优化电信业务开放等制度创新。依托北京“双枢纽”空港综合服务平台,空港口岸作业实现全程无纸化,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京津冀三地“单一窗口”互联互通,让跨区域贸易效率大幅提升。这些实践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便利,更为国际规则实施提供了“中国样本”。 2024年4月,全国首部数字贸易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获批实施,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数字贸易概念,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容错免责等机制,为国家层面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浙江义乌,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跨境电商纠纷在线解决平台,实现消费投诉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广东深圳试点数据要素跨境交易,通过国际数据交易联盟推动数据流动规则互认。 规则创新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2025年,中国数字贸易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推动全球数字贸易格局向多元均衡方向发展。从北京的规则试点到杭州的立法探索,中国正以扎实的国内实践,为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提供“可操作、可落地”的实施路径。 拓展规则辐射“朋友圈” “借助中国搭建的数字贸易平台,我们的手工艺品出口额三年增长了5倍。”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肯尼亚手工艺商人格蕾丝指着展台上的木雕作品感慨道。她所在合作社的产品通过中国电商平台走向全球,而这背后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数字规则对接成果。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国际化适配。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数字贸易规则构建,推动达成无纸化贸易、线上消费者保护等共识。与《全面和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相比,RCEP规则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允许基于基本安全利益实施数据流动例外措施,为柬埔寨、老挝等国家预留政策空间。这种灵活性设计得到广泛认可,目前RCEP区域内数字贸易额年均增长12%,占全球数字贸易总量的35%。 “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合作更成为规则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建立跨境电商标准体系,推动电子认证互认;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搭建数字贸易便利化平台,实现通关数据互联互通。2025年7月举办的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上,中国提出的“智能算力支撑零碳贸易”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径。世界银行在《2025全球数字贸易报告》中指出,中国主导的数字丝路项目已帮助23个国家建立电子海关系统,贸易通关时间平均缩短60%。 国际企业是中国规则红利的直接受益者。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侯阳表示,北京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绿色通道”让企业跨境数据流动效率提升70%,“中国在数据安全与贸易便利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从日内瓦的谈判桌到北京的试点现场、从杭州的立法实践到“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中国的数字贸易规则贡献始终围绕“包容、平衡、务实”三大关键词展开。当前,全球数字贸易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技术创新与规则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中国提出的全球数字治理主张、中国推动的规则实践落地、中国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正在为这一矛盾提供破解之道。

|
|
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 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
|
|
|
( 2025-10-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