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中国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蓝锋:从企业家成长起来的仲裁机构掌门人
· 96万到32.5亿!河源仲裁机制创新释放澎湃动能
· 图片新闻
· 772名仲裁员托起河源仲裁公信力
· 一场有温度的变革
· 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 河源仲裁启航五年大事记

优化便民服务“点” 延伸法治解纷“线” 拓展社会治理“面”
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 2025-10-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中国
□ 本报记者     赵  颖
□ 本报见习记者 哈建伟

  近年来,河源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河源仲裁委)在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同时,持续推动仲裁服务向基层延伸,走进园区、深入社区、联络法院,着力构建“一站式”仲裁调解服务体系,健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诉前、解决在萌芽,切实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发展大局 多措并举精准助企纾困
  “仲裁所具有的公正、高效特性,对护航河源企业成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河源仲裁委主任蓝锋表示,扎根河源、服务地方,始终是河源仲裁委的根本使命。
  近年来,河源仲裁委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针对金融机构在处置不良贷款、逾期还款等纠纷中普遍面临的周期长、效率低、执行难等问题,专门制定《金融纠纷仲裁规则》,推动金融案件实现审限更短、效率更高,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河源仲裁委共办理金融类案件2242件,标的额达21.2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河源仲裁委还主动对接本地上市公司与重点企业,并与他们建立了常态化对接机制。目前,一批河源大型企业已在标准合同中引入“河仲条款”。
  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2023年5月,河源仲裁委推出关于降低制造业企业仲裁成本的举措,通过减免仲裁费用、设立专人对接等方式精准助企纾困。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为当事人减免仲裁费用352万元,惠及案件2443宗,有效降低了企业解纷成本。
  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是护航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支撑。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河源仲裁委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能级。“河源仲裁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大湾区其他仲裁机构及商事主体的交流协作,积极融入大湾区法治协同发展,为区域商事活动提供优质仲裁服务。”蓝锋介绍说。目前,河源仲裁委已陆续对接光大银行、蓝海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起顺畅的合作渠道。
  面对新时期矛盾纠纷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河源仲裁委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逐步覆盖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保险、消费旅游等重点行业,为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持续注入仲裁力量。
  “过去5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案件数量的增长,更是河源市场主体法治意识的提升与治理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最初对仲裁感到陌生,转变为主动在合同中约定‘河源仲裁’,这背后是对我们专业性、高效性、保密性以及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等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同。这一切,与河源仲裁委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密不可分。”河源市人大代表王苗苗如此评价。
延伸服务触角 仲裁服务直达生产一线
  河源东源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规划面积23平方千米,涵盖徐洞工业区、蝴蝶岭工业园区等六大片区,目前已吸引大量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3.53亿元,累计增速10.64%;2025年1月至8月实现产值105.55亿元,累计增速7.28%。
  为推动仲裁服务直达生产一线,更好地对接企业法律需求、化解基层矛盾,河源仲裁委与东源县委、县政府协同发力,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度融合。2023年4月7日,广东省首个县区工业开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暨河源仲裁委员会服务点在园区揭牌成立。这也是河源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的有益探索,对发挥仲裁高效解纷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仲裁服务站成立以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与法律咨询等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依法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保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为园区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护企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张某因欠款与李某产生纠纷,李某在张某从园区企业提货外运时阻拦车辆,导致现场矛盾激化。服务站仲裁调解员联合相关主管部门紧急介入,经过4个多小时的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完成证据固定,既化解了冲突,也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秩序。
  “站点采取仲裁员定期驻点值班机制,协助企业完善治理结构、预防法律风险,推动‘仲裁条款’入企入合同,并积极推广‘调解+仲裁’多元解纷机制,为企业开辟民商事纠纷解决的‘快速通道’。”河源仲裁委发展处处长陈瑶介绍。
  “仲裁服务站聚焦源头治理,构建起多元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切实帮助企业高效解决涉法涉诉问题,防范化解法律风险,推动企业实现依法管理、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仲裁已成为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东源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庆忠如是说。
深化司法衔接 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河源仲裁委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大局,通过优化便民服务“点”、延伸法治解纷“线”、拓展社会治理“面”,逐步形成“多平台对接、多方式协作,立案前促调、开庭时必调、裁决前再调”的大调解格局,以仲裁“小切口”助力实现基层社会“大治理”。
  近年来,为将矛盾化解在诉前、缓解法院办案压力,河源仲裁委不断强化与司法机构协作,打造“一站式”仲裁调解服务与多元解纷机制。目前,河源仲裁委已进驻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东源县人民法院、紫金县人民法院江东法庭、柏埔法庭等多个司法单位,参与诉前案件调解,推动纠纷前端化解。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会优先组织双方调解。若达成一致,则纠纷在诉前即可化解。如当事人有需求,我们还可当场出具仲裁调解书,对协议内容予以仲裁确认。”据河源仲裁委专职委员吴松介绍,自2025年7月15日河源仲裁委东源县人民法院服务点启动以来,已受理案件67件,绝大多数在诉前阶段得以妥善解决。
  仲裁员不仅致力于化解个案纠纷,更注重梳理矛盾产生的根源。例如,针对当前网络图片使用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仲裁员结合具体案件向企业提出针对性建议,引导其规范经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同类纠纷。
  通过“诉裁对接”,河源仲裁委在案件分流、调解、立案、执行等环节全面加强与法院的协作,构建起诉讼与仲裁有机衔接的机制,为探索“重调解、可仲裁、少诉讼”的多元解纷路径提供了务实可行的“仲裁方案”。据统计,江东新区仲裁服务站成立以来,截至2025年上半年共受理法院移交调解案件543宗,以合同纠纷、民间借贷为主。其中调解成功208宗。
  除了深化司法衔接,河源仲裁委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持续发力。2025年2月21日,河源仲裁委正式进驻源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标志着河源在社会治理领域再添“法治引擎”,群众与企业解决民商事纠纷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目前,河源仲裁委已完成源城区、东源县综治中心的派驻工作,安排专人接待群众法律咨询。
  “仲裁进驻综治中心,既为企业提供了高效法治保障,也更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蓝锋表示,接下来,河源仲裁委将继续强化仲裁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为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