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中国
|
|
□ 本报记者 赵 颖 □ 本报见习记者 哈建伟
“仲裁的生命力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根植于仲裁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河源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河源仲裁委)主任蓝锋如是强调。 在建设一流仲裁机构的征程中,人才始终是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河源仲裁委紧紧围绕仲裁工作现代化要求,将人才队伍建设置于战略高度,通过健全引进机制、拓宽聘任渠道、建立准入准出管理体系,全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专业精湛的高素质仲裁员队伍,为仲裁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也为河源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劲动能。 完善机制 构建专业仲裁员队伍 仲裁员队伍是仲裁程序公正与裁决结果公信力的关键承载者,直接决定了仲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首要的是怀揣一颗公正之心,对仲裁规则常存敬畏;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仲裁理论素养,并在特定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蓝锋介绍,河源仲裁委近年来大力改革完善仲裁员的聘任资格审查、常态化管理、监督考核等机制,系统性建立仲裁裁决核阅、重大疑难案件专家咨询、仲裁员信息披露、利益冲突回避等系列制度,并专门制定了《仲裁庭办案规程》,以强化对仲裁员执业纪律和办案行为的规范管理,从制度层面全力保障仲裁庭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历经5年深耕,河源仲裁委的仲裁员队伍实现了从最初5名到现今772名的跨越式增长。每一位仲裁员的聘任,均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在资格审查环节全面覆盖学历背景、专业资质、执业(工作)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操守等多个维度。 河源仲裁委的快速发展,源于仲裁员们对仲裁事业的敬畏与热忱。谢文杰是河源一家知名律所的主任,拥有超过20年的律师执业经历。近日,他正专注于一宗复杂的建筑工程领域仲裁案件。 “建工类案件仲裁确实耗费心力,案卷堆积一米高是常态,还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公正裁决,工作量巨大。”谢文杰坦言,他常为单个案件连续加班数日,相较于律师代理案件,仲裁员的报酬相差数十倍。然而,他对仲裁工作却乐此不疲。 “仲裁所秉持的公正、和谐的价值理念深深吸引着我。从律师到仲裁员,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升华。这段经历对我未来的律师辩护工作,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提升。”他说。 为构建一支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仲裁员队伍,河源仲裁委积极拓宽选聘视野,逐步建立起分类科学、覆盖广泛、能够满足多层次纠纷解决需求的仲裁员专家库,特别是在建筑工程纠纷、金融纠纷、合同纠纷等专业需求突出的领域,显著提升了仲裁案件处理的专业化水平。 截至目前,河源仲裁委的仲裁员队伍中,拥有博士学历者98人,硕士学历者215人,教授级专家104人,更有来自省外的行业专家仲裁员100余人。这支队伍不仅专业背景多元,其整体学术实力与实务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仲裁员赖朝晖,是一位拥有30余年司法审判经验的退休老司法人。在他看来,高效化解当事人矛盾纠纷,既是河源仲裁委对仲裁员责任担当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仲裁员能力的重要标尺。“高效与公平,是河源仲裁委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他表示,对于一些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案情相对简单的案件,河源仲裁委原则上要求开庭后10日内出具仲裁裁决书,这种效率在其以往的工作经历中难以想象。 交流培训 持续打磨专业“颗粒度” 9月11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连斌第五次到访河源仲裁委。此行,他将为河源仲裁委的工作人员和仲裁员们进行专题培训。在他看来,河源仲裁人对前瞻性仲裁思维和专业化仲裁知识,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河源仲裁委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宋连斌强调,“仲裁员是仲裁机构的根基与灵魂。培养一支既笃信仲裁理念,又能娴熟运用专业知识厘清案件事实、作出公正裁决的仲裁员队伍,是构建仲裁机构公信力的基石。” 近年来,河源仲裁委在不断充实仲裁员队伍的同时,精耕细作,持续打磨专业“颗粒度”,积极回应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多行业、多类别、多层次的仲裁法律需求。通过吸纳法学研究、专业律师、行业专家等各领域优秀人才,不断优化仲裁员队伍结构,拓宽专业覆盖领域,为公正高效审理仲裁案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仲裁员吴兴生是20世纪90年代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长期在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领域积淀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多年的工作积累中,他不仅精通建工业务,还跨界掌握了财会税收领域的专业知识,堪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长期的企业工作经历,使我深刻理解企业的痛点与难点。因此,在仲裁案件时,能更快速地找准问题症结,匹配出更贴合企业实际状况与需求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实现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吴兴生说。 为持续引入先进的仲裁知识与实践经验,河源仲裁委近年来不断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案例研讨、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提升仲裁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 2025年9月4日,河源仲裁委正式成为中国政法大学仲裁教学实践基地及仲裁研究院理事单位,这标志着其在专业化建设与学术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河源仲裁委还注重横向联动,加强与国内其他优秀仲裁机构的交流互鉴。”蓝锋补充道,“通过邀请兄弟仲裁机构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来委进行现场或网络授课、内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会、采购优质网络视频课程等多种方式,持续促进仲裁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放眼国际 提升涉外仲裁服务能力 面临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仲裁对于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并将于2026年3月1日起施行。新法共8章96条,其中明确支持中国仲裁机构到境外设立业务机构、开展仲裁活动。这对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升中国仲裁的国际公信力与竞争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逐步推动河源仲裁委走向世界,提升其在国际仲裁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蓝锋表示,近年来,河源仲裁委正稳步推进一支优秀的涉外仲裁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着力加强对仲裁员国际仲裁思维与全球视野的培养,联合律师协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组织,共同构建企业出海法律护航体系,致力于提供覆盖事前风险预警、事中法律指导、事后权利救济的全流程服务。”蓝锋说。 “涉外仲裁作为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的核心机制,其人才储备的厚度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与解释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蓝锋表示,未来,河源仲裁委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标准,优化选聘机制,吸引更多具备国际仲裁视野与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并持续加强国际仲裁业务培训,全方位提高河源仲裁委的涉外仲裁服务能力与保障水平。

|
健全引进机制 拓宽聘任渠道 建立管理体系
|
772名仲裁员托起河源仲裁公信力
|
|
|
|
( 2025-10-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中国 |
|
□ 本报记者 赵 颖 □ 本报见习记者 哈建伟
“仲裁的生命力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根植于仲裁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河源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河源仲裁委)主任蓝锋如是强调。 在建设一流仲裁机构的征程中,人才始终是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河源仲裁委紧紧围绕仲裁工作现代化要求,将人才队伍建设置于战略高度,通过健全引进机制、拓宽聘任渠道、建立准入准出管理体系,全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专业精湛的高素质仲裁员队伍,为仲裁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也为河源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劲动能。 完善机制 构建专业仲裁员队伍 仲裁员队伍是仲裁程序公正与裁决结果公信力的关键承载者,直接决定了仲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首要的是怀揣一颗公正之心,对仲裁规则常存敬畏;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仲裁理论素养,并在特定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蓝锋介绍,河源仲裁委近年来大力改革完善仲裁员的聘任资格审查、常态化管理、监督考核等机制,系统性建立仲裁裁决核阅、重大疑难案件专家咨询、仲裁员信息披露、利益冲突回避等系列制度,并专门制定了《仲裁庭办案规程》,以强化对仲裁员执业纪律和办案行为的规范管理,从制度层面全力保障仲裁庭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历经5年深耕,河源仲裁委的仲裁员队伍实现了从最初5名到现今772名的跨越式增长。每一位仲裁员的聘任,均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在资格审查环节全面覆盖学历背景、专业资质、执业(工作)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操守等多个维度。 河源仲裁委的快速发展,源于仲裁员们对仲裁事业的敬畏与热忱。谢文杰是河源一家知名律所的主任,拥有超过20年的律师执业经历。近日,他正专注于一宗复杂的建筑工程领域仲裁案件。 “建工类案件仲裁确实耗费心力,案卷堆积一米高是常态,还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公正裁决,工作量巨大。”谢文杰坦言,他常为单个案件连续加班数日,相较于律师代理案件,仲裁员的报酬相差数十倍。然而,他对仲裁工作却乐此不疲。 “仲裁所秉持的公正、和谐的价值理念深深吸引着我。从律师到仲裁员,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升华。这段经历对我未来的律师辩护工作,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提升。”他说。 为构建一支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仲裁员队伍,河源仲裁委积极拓宽选聘视野,逐步建立起分类科学、覆盖广泛、能够满足多层次纠纷解决需求的仲裁员专家库,特别是在建筑工程纠纷、金融纠纷、合同纠纷等专业需求突出的领域,显著提升了仲裁案件处理的专业化水平。 截至目前,河源仲裁委的仲裁员队伍中,拥有博士学历者98人,硕士学历者215人,教授级专家104人,更有来自省外的行业专家仲裁员100余人。这支队伍不仅专业背景多元,其整体学术实力与实务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仲裁员赖朝晖,是一位拥有30余年司法审判经验的退休老司法人。在他看来,高效化解当事人矛盾纠纷,既是河源仲裁委对仲裁员责任担当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仲裁员能力的重要标尺。“高效与公平,是河源仲裁委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他表示,对于一些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案情相对简单的案件,河源仲裁委原则上要求开庭后10日内出具仲裁裁决书,这种效率在其以往的工作经历中难以想象。 交流培训 持续打磨专业“颗粒度” 9月11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连斌第五次到访河源仲裁委。此行,他将为河源仲裁委的工作人员和仲裁员们进行专题培训。在他看来,河源仲裁人对前瞻性仲裁思维和专业化仲裁知识,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河源仲裁委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宋连斌强调,“仲裁员是仲裁机构的根基与灵魂。培养一支既笃信仲裁理念,又能娴熟运用专业知识厘清案件事实、作出公正裁决的仲裁员队伍,是构建仲裁机构公信力的基石。” 近年来,河源仲裁委在不断充实仲裁员队伍的同时,精耕细作,持续打磨专业“颗粒度”,积极回应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多行业、多类别、多层次的仲裁法律需求。通过吸纳法学研究、专业律师、行业专家等各领域优秀人才,不断优化仲裁员队伍结构,拓宽专业覆盖领域,为公正高效审理仲裁案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仲裁员吴兴生是20世纪90年代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长期在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领域积淀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多年的工作积累中,他不仅精通建工业务,还跨界掌握了财会税收领域的专业知识,堪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长期的企业工作经历,使我深刻理解企业的痛点与难点。因此,在仲裁案件时,能更快速地找准问题症结,匹配出更贴合企业实际状况与需求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实现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吴兴生说。 为持续引入先进的仲裁知识与实践经验,河源仲裁委近年来不断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案例研讨、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提升仲裁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 2025年9月4日,河源仲裁委正式成为中国政法大学仲裁教学实践基地及仲裁研究院理事单位,这标志着其在专业化建设与学术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河源仲裁委还注重横向联动,加强与国内其他优秀仲裁机构的交流互鉴。”蓝锋补充道,“通过邀请兄弟仲裁机构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来委进行现场或网络授课、内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会、采购优质网络视频课程等多种方式,持续促进仲裁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放眼国际 提升涉外仲裁服务能力 面临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仲裁对于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并将于2026年3月1日起施行。新法共8章96条,其中明确支持中国仲裁机构到境外设立业务机构、开展仲裁活动。这对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升中国仲裁的国际公信力与竞争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逐步推动河源仲裁委走向世界,提升其在国际仲裁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蓝锋表示,近年来,河源仲裁委正稳步推进一支优秀的涉外仲裁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着力加强对仲裁员国际仲裁思维与全球视野的培养,联合律师协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组织,共同构建企业出海法律护航体系,致力于提供覆盖事前风险预警、事中法律指导、事后权利救济的全流程服务。”蓝锋说。 “涉外仲裁作为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的核心机制,其人才储备的厚度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与解释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蓝锋表示,未来,河源仲裁委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标准,优化选聘机制,吸引更多具备国际仲裁视野与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并持续加强国际仲裁业务培训,全方位提高河源仲裁委的涉外仲裁服务能力与保障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