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方便!”谈及异地申请法律援助追索薪资的经历,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8名外出务工人员将感受浓缩在这两个字里。通过远程公证系统,他们不仅在线申请了法律援助,还办理了委托律师手续,无需两地往返奔波。 近年来,滁州市聚力打造“亭解忧”法律援助服务品牌,推出了“通办、帮办、代办”以及“预约办、在线办、掌上办”等便民服务,建立完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多项机制,有力推动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2024年以来,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015件,群众回访满意度达98.7%。 便民利民 1月,滁州市琅琊区多位村民因与某农业发展公司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考虑到村民有的年老体弱、出门不便,有的外出打工、不在家中,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便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对无法现场提供材料的村民,经村委会证实后,该中心给予申请登记“容缺受理”,后续村民再提供身份证等相关材料即可。 这样的便捷服务在滁州不是特例。为进一步便民利民,滁州市深度融合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全面落实法律援助申请“通办、帮办、代办”。对于全市管辖范围内的案件,申请人可在市域范围内任一法援机构办理申请手续,由法律援助机构之间进行移送。对于因年龄大、身体残疾、居住地流动等原因导致不方便再次实地申请办理下一阶段法律援助手续的,可以让工作人员予以“帮办、代办”。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5300余名受援人通过“通办、帮办、代办”机制获得法律援助便捷服务。 “我们全面推行法律援助‘预约办’‘在线办’‘掌上办’,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可以预约法律援助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延时服务或是节假日办理等特殊服务。群众可以通过拨打安徽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登录安徽法律服务网、皖事通App等方式,线上申请法律援助。”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叶红红说。 同时,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还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申请个人诚信承诺制,与市民政局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实现低收入群体法律援助申请“免证即享”。2024年以来,全市通过个人诚信承诺获得法律援助4500余人,通过“容缺受理”“云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870余件。 应援优援 每周三上午,碰到疑难法律问题的群众可以到“周三法治门诊”看“专家号”。这一天,滁州市律师协会安排一名协会理事或者专业委员会主任到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坐班,开展公益法律服务。 如果错过了“专家门诊”也没有关系,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还组建专家服务团,遴选20名执业8年以上或中级以上职称律师、法律援助律师,组成市级法律援助专家库,参与案件质量评查、疑难案件研讨等工作。同时招募50余名执业律师组建刑事辩护、劳动争议、婚姻家庭、人身损害等类别的市级法律援助专业化服务团,并公示服务团成员名单、专业特长等信息,满足不同群众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 提升办案质量一直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一手抓资源整合,一手抓机制建设,建立资深律师示范办案、新执业律师办案指导、实习律师法援机构值班实践、“两公”律师参与法援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明确市律师协会理事、各专业委员会主任每人每年至少承办1件法律援助案件,执业不满二年的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必须由主任律师、合伙人律师或者执业五年以上的律师予以办案指导,实习律师要在法律援助中心完成1个月的值班实践等要求,推动律师参与法律援助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还综合运用同行评估、异地互评互查以及旁听庭审、卷宗检查、受援人回访、征询司法机关意见等措施,加强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监管。对表现突出的律师和律所,滁州市大力表彰宣传,目前已评选出5家法律援助工作优秀律所、15名法律援助优秀律师,有效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法律援助事业。 创设品牌 滁州市持续在“新”字上做文章,推动形成“一中心一品牌”矩阵效应。 在琅琊区,“朝夕相守”法援品牌名声在外,区司法局携手检察院以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维护为切入点,提供“法律援助+检察支持+司法救助”一站式服务;在来安县,“亭好安心援”活动有声有色,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低保户、妇女儿童等群体享受法律援助服务“绿色通道”,维权“只跑一次”;在南谯区,“同心援”普法志愿者与律师前往工地、社区、企业等地,开展法律援助专项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滁州各地还在形式上求“活”:天长市“法援直通车”电台节目定期播放,明光市“法援小品”创作不断,定远县“贤话家常”工作室为民解忧,有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2024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民生实事宣传活动66场次,开展“亭解忧”专项宣传服务活动4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8500余份。 “我们将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亭解忧’服务品牌与‘法援惠民生’‘法援护苗’‘安心行动’等专项活动的有机融合,制定13项品牌建设任务清单,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效。”叶红红说。

|
滁州擦亮法律援助“亭解忧”服务品牌
|
既能帮办代办又能在线办掌上办
|
|
|
|
( 2025-10-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方便!”谈及异地申请法律援助追索薪资的经历,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8名外出务工人员将感受浓缩在这两个字里。通过远程公证系统,他们不仅在线申请了法律援助,还办理了委托律师手续,无需两地往返奔波。 近年来,滁州市聚力打造“亭解忧”法律援助服务品牌,推出了“通办、帮办、代办”以及“预约办、在线办、掌上办”等便民服务,建立完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多项机制,有力推动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2024年以来,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015件,群众回访满意度达98.7%。 便民利民 1月,滁州市琅琊区多位村民因与某农业发展公司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考虑到村民有的年老体弱、出门不便,有的外出打工、不在家中,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便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对无法现场提供材料的村民,经村委会证实后,该中心给予申请登记“容缺受理”,后续村民再提供身份证等相关材料即可。 这样的便捷服务在滁州不是特例。为进一步便民利民,滁州市深度融合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全面落实法律援助申请“通办、帮办、代办”。对于全市管辖范围内的案件,申请人可在市域范围内任一法援机构办理申请手续,由法律援助机构之间进行移送。对于因年龄大、身体残疾、居住地流动等原因导致不方便再次实地申请办理下一阶段法律援助手续的,可以让工作人员予以“帮办、代办”。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5300余名受援人通过“通办、帮办、代办”机制获得法律援助便捷服务。 “我们全面推行法律援助‘预约办’‘在线办’‘掌上办’,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可以预约法律援助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延时服务或是节假日办理等特殊服务。群众可以通过拨打安徽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登录安徽法律服务网、皖事通App等方式,线上申请法律援助。”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叶红红说。 同时,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还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申请个人诚信承诺制,与市民政局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实现低收入群体法律援助申请“免证即享”。2024年以来,全市通过个人诚信承诺获得法律援助4500余人,通过“容缺受理”“云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870余件。 应援优援 每周三上午,碰到疑难法律问题的群众可以到“周三法治门诊”看“专家号”。这一天,滁州市律师协会安排一名协会理事或者专业委员会主任到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坐班,开展公益法律服务。 如果错过了“专家门诊”也没有关系,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还组建专家服务团,遴选20名执业8年以上或中级以上职称律师、法律援助律师,组成市级法律援助专家库,参与案件质量评查、疑难案件研讨等工作。同时招募50余名执业律师组建刑事辩护、劳动争议、婚姻家庭、人身损害等类别的市级法律援助专业化服务团,并公示服务团成员名单、专业特长等信息,满足不同群众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 提升办案质量一直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一手抓资源整合,一手抓机制建设,建立资深律师示范办案、新执业律师办案指导、实习律师法援机构值班实践、“两公”律师参与法援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明确市律师协会理事、各专业委员会主任每人每年至少承办1件法律援助案件,执业不满二年的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必须由主任律师、合伙人律师或者执业五年以上的律师予以办案指导,实习律师要在法律援助中心完成1个月的值班实践等要求,推动律师参与法律援助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滁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还综合运用同行评估、异地互评互查以及旁听庭审、卷宗检查、受援人回访、征询司法机关意见等措施,加强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监管。对表现突出的律师和律所,滁州市大力表彰宣传,目前已评选出5家法律援助工作优秀律所、15名法律援助优秀律师,有效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法律援助事业。 创设品牌 滁州市持续在“新”字上做文章,推动形成“一中心一品牌”矩阵效应。 在琅琊区,“朝夕相守”法援品牌名声在外,区司法局携手检察院以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维护为切入点,提供“法律援助+检察支持+司法救助”一站式服务;在来安县,“亭好安心援”活动有声有色,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低保户、妇女儿童等群体享受法律援助服务“绿色通道”,维权“只跑一次”;在南谯区,“同心援”普法志愿者与律师前往工地、社区、企业等地,开展法律援助专项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滁州各地还在形式上求“活”:天长市“法援直通车”电台节目定期播放,明光市“法援小品”创作不断,定远县“贤话家常”工作室为民解忧,有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2024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民生实事宣传活动66场次,开展“亭解忧”专项宣传服务活动4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8500余份。 “我们将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亭解忧’服务品牌与‘法援惠民生’‘法援护苗’‘安心行动’等专项活动的有机融合,制定13项品牌建设任务清单,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效。”叶红红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