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如今,走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街头,细心的居民会发现,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警务站亮灯守夜、暖心驿站温情洋溢、企业重焕生机…… 这一切,源自2023年以来青羊区持续推进的平安建设三年行动。从筑牢街面防线,到健全心理服务,再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青羊区用三年时间,织密了一张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平安网”。 青羊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永革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青羊区持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加快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全面强化法治保障,着力提升执法司法质效,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青羊上实现更大提升。 2023年以来 筑牢平安首道防线 2023年11月的一个清晨,青羊区黄田坝街道清江美庐小区内,网格员张允敲响了住户李某某的家门。 “当时他情绪非常激动,因为情感纠纷多次投诉,还两次扬言要上访。”张允对记者回忆。清江美庐是保障性住房小区,60岁以上老人超过1500人,残疾、低保等特殊群体集中,治理难度不小。 张允没有退缩。他一边向物业核实情况,一边走访邻居了解李某某的生活习惯,随后到派出所了解事件详情。街道、社区、派出所共同研判后成立工作小组,多次上门沟通。“我们不急着讲大道理,就从拉家常开始,听他说说心里话。”张允回忆道。 一次次倾听、一次次疏导,加上派出所教导员的专业释法,李某某的态度逐渐软化,敞开心扉讲述了他的困难与困惑,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接受了劝导与建议,并承诺不会再有过激行为。 这起案例,是青羊区2023年推进“微网实格+街面联勤”治理模式的生动缩影。 2023年,青羊区建成太升南路、中坝、青羊万达等5个“街面联勤警务工作站”,划分74个巡防单元,构筑三级巡防网络,每日投入420余名警力、260余名综治巡逻队员,带动1万余名群防群治力量,最大限度把防控力量摆上街面,实现了社会面防控工作可视化调度指挥、动态布警调警、便捷多元服务、街面应急处置、基层综合治理,筑牢平安第一道防线。 “过去这条街电动车乱窜、小广告乱发,现在整天能看到警察和‘红袖标’,心里特别踏实。”家住中坝附近的居民刘大爷说。 数据印证了群众的感受:2023年以来,各警务站累计为群众办理各项业务9500余件,接受群众咨询求助7200余次,辖区街面六类侵财警情同比下降22%,非侵三类警情同比下降19%。 2024年以来 搭建心灵守护网络 2024年初冬的一个午后,蔡桥街道同辉社区“暖心驿站”里暖意融融。孙女士正带着几位妈妈和孩子共读绘本《小王子》。“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她轻声读着,几位妈妈眼眶微红。 一年前,孙女士还是这里的心理服务对象。婚姻破裂、亲子关系紧张,她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第一次走进驿站,只是好奇这个温馨的空间。没想到,那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在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的陪伴下,孙女士参加了“心悦读心成长”亲子工作坊,逐渐走出阴霾。更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下半年,她主动报名成为驿站志愿者,用艺术特长带领居民开展“故事疗愈”工作坊。 “我从被帮助的人,变成帮助别人的人,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助人自助’。”孙女士说。 “像孙女士这样的志愿者,我们已成功转化了10多位。”同辉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7月,社区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医”心理服务机制,以“暖心驿站”为主阵地,联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医院心理门诊和院落网格驿站,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纳入网格事件报送内容。 “现在,不管是居民面临一般性心理问题,还是危机问题,都会有人管、有人跟、有人帮。”同辉社区负责人说,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服务模式,形成心理服务体系可持续、可发展的良好态势。 记者了解到,2024年以来,青羊区不断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深化平安青羊建设工作,持续推动全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工作,建立区精神(心理)卫生区级专家库(行政管理组16人、精神医学组8人、心理危机干预组/科普教育组29人),深入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社会心理巡讲活动。 2025年以来 激活营商法治生态 2025年7月,青羊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办公室里,承办法官收到一笔2800余万元的转账凭证——来自一度濒临破产的A公司旗下酒店。 时间回到2022年底。Z公司虽胜诉,法院判令A公司支付工程款540余万元,但A公司深陷债务危机,名下账户空空如也。“当时我们完全没指望能拿回钱。”Z公司负责人坦言。 面对这家仍在运营的酒店,青羊区法院没有选择简单的查封拍卖,而是创新推出“利润动态提取”机制:酒店照常经营,每季度利润的80%用于偿债,20%留作运营保障。 “如果当时‘一封了之’,酒店可能几天就停摆,上百名员工失业,债务真正石沉大海。”承办法官说。 三年来,青羊区法院持续跟踪酒店经营,适时调整提取比例,帮助企业渡过最难阶段。截至2025年7月,该酒店累计上缴利润超2800万元,不仅全额偿还Z公司欠款,更一举化解35件关联执行案件。 这一成功实践,源于青羊区法院2025年全面推行的“宽窄执道”执行工作机制——以“宽”纾困解难,以“窄”坚守底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5年以来,青羊区委政法委、区法院联合辖区多家部门、单位,协同开展“青法护企面对面”活动,采用“圆桌问诊”模式,现场听取各位企业代表提出的问题,开展现场答疑,针对劳动用工、买卖合同、建工合同等问题高发领域,总结形成《建工企业合同纠纷高发法律风险防控建议二十条》,为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标红线,实现司法服务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这样的服务太实用了!”一名建筑企业负责人感慨,“既帮我们预防风险,又为我们重振信心。” 从街面到社区、从身体到心灵、从民生到营商,青羊区用三年时间,勾勒出平安建设清晰的进阶路径。夜幕降临,清江美庐家家灯火、同辉驿站书香弥漫、曾在破产边缘徘徊的酒店霓虹闪烁……这一个个平安的剪影,正是青羊区三年耕耘最生动的答卷。

|
|
成都青羊:织密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平安网”
|
|
|
|
( 2025-10-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如今,走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街头,细心的居民会发现,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警务站亮灯守夜、暖心驿站温情洋溢、企业重焕生机…… 这一切,源自2023年以来青羊区持续推进的平安建设三年行动。从筑牢街面防线,到健全心理服务,再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青羊区用三年时间,织密了一张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平安网”。 青羊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永革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青羊区持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加快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全面强化法治保障,着力提升执法司法质效,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青羊上实现更大提升。 2023年以来 筑牢平安首道防线 2023年11月的一个清晨,青羊区黄田坝街道清江美庐小区内,网格员张允敲响了住户李某某的家门。 “当时他情绪非常激动,因为情感纠纷多次投诉,还两次扬言要上访。”张允对记者回忆。清江美庐是保障性住房小区,60岁以上老人超过1500人,残疾、低保等特殊群体集中,治理难度不小。 张允没有退缩。他一边向物业核实情况,一边走访邻居了解李某某的生活习惯,随后到派出所了解事件详情。街道、社区、派出所共同研判后成立工作小组,多次上门沟通。“我们不急着讲大道理,就从拉家常开始,听他说说心里话。”张允回忆道。 一次次倾听、一次次疏导,加上派出所教导员的专业释法,李某某的态度逐渐软化,敞开心扉讲述了他的困难与困惑,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接受了劝导与建议,并承诺不会再有过激行为。 这起案例,是青羊区2023年推进“微网实格+街面联勤”治理模式的生动缩影。 2023年,青羊区建成太升南路、中坝、青羊万达等5个“街面联勤警务工作站”,划分74个巡防单元,构筑三级巡防网络,每日投入420余名警力、260余名综治巡逻队员,带动1万余名群防群治力量,最大限度把防控力量摆上街面,实现了社会面防控工作可视化调度指挥、动态布警调警、便捷多元服务、街面应急处置、基层综合治理,筑牢平安第一道防线。 “过去这条街电动车乱窜、小广告乱发,现在整天能看到警察和‘红袖标’,心里特别踏实。”家住中坝附近的居民刘大爷说。 数据印证了群众的感受:2023年以来,各警务站累计为群众办理各项业务9500余件,接受群众咨询求助7200余次,辖区街面六类侵财警情同比下降22%,非侵三类警情同比下降19%。 2024年以来 搭建心灵守护网络 2024年初冬的一个午后,蔡桥街道同辉社区“暖心驿站”里暖意融融。孙女士正带着几位妈妈和孩子共读绘本《小王子》。“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她轻声读着,几位妈妈眼眶微红。 一年前,孙女士还是这里的心理服务对象。婚姻破裂、亲子关系紧张,她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第一次走进驿站,只是好奇这个温馨的空间。没想到,那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在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的陪伴下,孙女士参加了“心悦读心成长”亲子工作坊,逐渐走出阴霾。更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下半年,她主动报名成为驿站志愿者,用艺术特长带领居民开展“故事疗愈”工作坊。 “我从被帮助的人,变成帮助别人的人,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助人自助’。”孙女士说。 “像孙女士这样的志愿者,我们已成功转化了10多位。”同辉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7月,社区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医”心理服务机制,以“暖心驿站”为主阵地,联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医院心理门诊和院落网格驿站,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纳入网格事件报送内容。 “现在,不管是居民面临一般性心理问题,还是危机问题,都会有人管、有人跟、有人帮。”同辉社区负责人说,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服务模式,形成心理服务体系可持续、可发展的良好态势。 记者了解到,2024年以来,青羊区不断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深化平安青羊建设工作,持续推动全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工作,建立区精神(心理)卫生区级专家库(行政管理组16人、精神医学组8人、心理危机干预组/科普教育组29人),深入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社会心理巡讲活动。 2025年以来 激活营商法治生态 2025年7月,青羊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办公室里,承办法官收到一笔2800余万元的转账凭证——来自一度濒临破产的A公司旗下酒店。 时间回到2022年底。Z公司虽胜诉,法院判令A公司支付工程款540余万元,但A公司深陷债务危机,名下账户空空如也。“当时我们完全没指望能拿回钱。”Z公司负责人坦言。 面对这家仍在运营的酒店,青羊区法院没有选择简单的查封拍卖,而是创新推出“利润动态提取”机制:酒店照常经营,每季度利润的80%用于偿债,20%留作运营保障。 “如果当时‘一封了之’,酒店可能几天就停摆,上百名员工失业,债务真正石沉大海。”承办法官说。 三年来,青羊区法院持续跟踪酒店经营,适时调整提取比例,帮助企业渡过最难阶段。截至2025年7月,该酒店累计上缴利润超2800万元,不仅全额偿还Z公司欠款,更一举化解35件关联执行案件。 这一成功实践,源于青羊区法院2025年全面推行的“宽窄执道”执行工作机制——以“宽”纾困解难,以“窄”坚守底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5年以来,青羊区委政法委、区法院联合辖区多家部门、单位,协同开展“青法护企面对面”活动,采用“圆桌问诊”模式,现场听取各位企业代表提出的问题,开展现场答疑,针对劳动用工、买卖合同、建工合同等问题高发领域,总结形成《建工企业合同纠纷高发法律风险防控建议二十条》,为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标红线,实现司法服务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这样的服务太实用了!”一名建筑企业负责人感慨,“既帮我们预防风险,又为我们重振信心。” 从街面到社区、从身体到心灵、从民生到营商,青羊区用三年时间,勾勒出平安建设清晰的进阶路径。夜幕降临,清江美庐家家灯火、同辉驿站书香弥漫、曾在破产边缘徘徊的酒店霓虹闪烁……这一个个平安的剪影,正是青羊区三年耕耘最生动的答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