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调研
|
|
以和为贵的“和”文化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安徽桐城六尺巷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分别是“和”文化在古今时代的经典运用,前者与邻为善化解邻里纠纷的善意被世人赞赏,后者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成为当今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两级法院坚持将“和”文化融入边境社会治理,努力筑就一条786公里的“和”之路,推动边疆百姓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共建大美兴安、和谐边疆。 一、立足实践、创新载体,把“和”字立起来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之一,区内边境线长达786公里,是黑龙江省边境线最长的地区,区内的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地处中俄交界。大兴安岭地区在维护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边境安宁、社会稳定等方面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以共建“无讼平安边境村”为抓手,紧扣地域环境、林区职能、边境特点,打造符合大兴安岭地区边境地域特点的“786”边境多元解纷新模式,将矛盾纠纷化于无形,让“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提升戍边荣誉感。呼玛县人民法院通过开展“走边关”活动,组织法院干警与边境派出所民警共走边境巡逻路,在活动中深化对稳边、护边的认识,切实提升戍边、兴边责任感,并积极探索边境治理新模式,促进边境地区长治久安。深化“院所联动”机制,加强与边境派出所的日常协作,建立定期联络会议制度,分析研判边境地区矛盾纠纷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针对常见的涉旅纠纷、治安纠纷、土地纠纷等,结合矛盾纠纷特点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工作联动。打造边境法官工作站,根据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地域特点和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边境法官工作站,如联合北极边境派出所、正棋边境派出所成立“一站式法官工作站”,入驻瀛月警务室,为边境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广应用“龙法和”平台,该平台集法律咨询、在线调解、参加庭审等功能于一体,打破了地域限制,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参与调解,有助于便捷、高效解决矛盾纠纷。 二、走入基层、用活资源,使“和”字实起来 近年来,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兴安岭中院结合三市县的地域特色和人情风貌,积极推动“786”多元解纷工作机制落地见效,从多方面助力构建边疆和谐社会。 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构建无缝对接的沟通渠道,确保法官工作站与抵边村边境派出所之间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共享矛盾纠纷相关信息,做到快速响应、协同处理,形成优势互补的调解力量,共同应对各类复杂疑难纠纷案件,提高调解效率和成功率。以法官工作站为点,以“龙法和”平台为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织就高效司法服务网,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优化边境旅游法治环境。在“最美国道331”“神州北极”等旅游打卡地广泛开展涉旅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高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法治意识。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游客对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建议,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和获得感。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呼玛法院始终把“为祖国戍边、为人民司法、为党旗增辉、筑平安呼玛”作为职责使命,通过实施分类台账管理,在全县6乡2镇54行政村建立了76个法官工作站,实现多元解纷地域全覆盖。法院干警共加入乡、村民微信群121个,微信群内群众共26861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70.64%,确保群众诉求“一键就到、码上就办”,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三、因地制宜、“化剑为犁”,让“和”字活起来 漠河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漠河市人民法院北极法庭法官进驻北极村景区,联合北极边境派出所日常开展涉旅矛盾纠纷调处;设立旅游法庭,在全市积极构建“法治护游”的良好氛围。2024年,到漠河旅游的桓某、沈某在景区广场附近被遮阳棚剐倒,桓某左前臂挫伤,沈某左侧肱骨骨折。两名游客认为旅游公司安全措施不到位、响应处置不及时,导致自身受伤、财物受损,应承担全部费用。旅游公司则认为两名游客没有及时观察周围环境变化,对所受伤害自身负有责任,双方协商未果。而后,两名游客来到漠河法院起诉旅游公司,情绪较为激动,且当天就要乘坐飞机离开漠河。法院立案人员与当事人沟通后,将此案转至黎湛龙老法官调解室进行诉前调解。在调解员、法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两小时就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 塔河县人民法院秉持“建平稳边境,筑法治边疆”理念,联合乡镇综治办、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2024年6月,常某起诉阚某侵占其土地7亩,要求阚某退还土地并赔偿经济损失2480元。审理期间双方私下达成和解,阚某同意返还土地,常某申请撤诉。然而,阚某未履行和解协议,常某再次起诉。塔河法院联系农业农村局、乡政府、村委会、边境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对纠纷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后,多次到阚某家进行调解,阚某同意归还少返还的8垄田地。此外,塔河法院还协调乡政府和村委会帮助常某对其荒废的土地进行整理,使土地恢复至原本分地时的18亩,最终两家握手言和。 2024年以来,大兴安岭中院联合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深入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39个抵边村开展纠纷调处、查边护边、民法典普法边疆行等活动,助力抵边村创建无涉黑恶案、无电信诈骗案、无毒品案的良好社会环境。 展望未来,大兴安岭地区两级法院将始终脚踏实地、因地制宜,把“和”文化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化入审判执行,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持续推出创新举措,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办好每一个民生“小案”,让林区百姓感受到司法温度,为夯实祖国边境“和”之路贡献兴安司法力量。

|
|
坚持将“和”文化融入边境社会治理
|
|
|
|
( 2025-09-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调研 |
|
|
杨瑞明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 |
|
以和为贵的“和”文化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安徽桐城六尺巷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分别是“和”文化在古今时代的经典运用,前者与邻为善化解邻里纠纷的善意被世人赞赏,后者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成为当今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两级法院坚持将“和”文化融入边境社会治理,努力筑就一条786公里的“和”之路,推动边疆百姓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共建大美兴安、和谐边疆。 一、立足实践、创新载体,把“和”字立起来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之一,区内边境线长达786公里,是黑龙江省边境线最长的地区,区内的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地处中俄交界。大兴安岭地区在维护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边境安宁、社会稳定等方面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兴安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以共建“无讼平安边境村”为抓手,紧扣地域环境、林区职能、边境特点,打造符合大兴安岭地区边境地域特点的“786”边境多元解纷新模式,将矛盾纠纷化于无形,让“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提升戍边荣誉感。呼玛县人民法院通过开展“走边关”活动,组织法院干警与边境派出所民警共走边境巡逻路,在活动中深化对稳边、护边的认识,切实提升戍边、兴边责任感,并积极探索边境治理新模式,促进边境地区长治久安。深化“院所联动”机制,加强与边境派出所的日常协作,建立定期联络会议制度,分析研判边境地区矛盾纠纷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针对常见的涉旅纠纷、治安纠纷、土地纠纷等,结合矛盾纠纷特点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工作联动。打造边境法官工作站,根据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地域特点和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边境法官工作站,如联合北极边境派出所、正棋边境派出所成立“一站式法官工作站”,入驻瀛月警务室,为边境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广应用“龙法和”平台,该平台集法律咨询、在线调解、参加庭审等功能于一体,打破了地域限制,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参与调解,有助于便捷、高效解决矛盾纠纷。 二、走入基层、用活资源,使“和”字实起来 近年来,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兴安岭中院结合三市县的地域特色和人情风貌,积极推动“786”多元解纷工作机制落地见效,从多方面助力构建边疆和谐社会。 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构建无缝对接的沟通渠道,确保法官工作站与抵边村边境派出所之间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共享矛盾纠纷相关信息,做到快速响应、协同处理,形成优势互补的调解力量,共同应对各类复杂疑难纠纷案件,提高调解效率和成功率。以法官工作站为点,以“龙法和”平台为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织就高效司法服务网,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优化边境旅游法治环境。在“最美国道331”“神州北极”等旅游打卡地广泛开展涉旅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高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法治意识。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游客对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建议,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和获得感。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呼玛法院始终把“为祖国戍边、为人民司法、为党旗增辉、筑平安呼玛”作为职责使命,通过实施分类台账管理,在全县6乡2镇54行政村建立了76个法官工作站,实现多元解纷地域全覆盖。法院干警共加入乡、村民微信群121个,微信群内群众共26861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70.64%,确保群众诉求“一键就到、码上就办”,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三、因地制宜、“化剑为犁”,让“和”字活起来 漠河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漠河市人民法院北极法庭法官进驻北极村景区,联合北极边境派出所日常开展涉旅矛盾纠纷调处;设立旅游法庭,在全市积极构建“法治护游”的良好氛围。2024年,到漠河旅游的桓某、沈某在景区广场附近被遮阳棚剐倒,桓某左前臂挫伤,沈某左侧肱骨骨折。两名游客认为旅游公司安全措施不到位、响应处置不及时,导致自身受伤、财物受损,应承担全部费用。旅游公司则认为两名游客没有及时观察周围环境变化,对所受伤害自身负有责任,双方协商未果。而后,两名游客来到漠河法院起诉旅游公司,情绪较为激动,且当天就要乘坐飞机离开漠河。法院立案人员与当事人沟通后,将此案转至黎湛龙老法官调解室进行诉前调解。在调解员、法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两小时就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 塔河县人民法院秉持“建平稳边境,筑法治边疆”理念,联合乡镇综治办、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2024年6月,常某起诉阚某侵占其土地7亩,要求阚某退还土地并赔偿经济损失2480元。审理期间双方私下达成和解,阚某同意返还土地,常某申请撤诉。然而,阚某未履行和解协议,常某再次起诉。塔河法院联系农业农村局、乡政府、村委会、边境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对纠纷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后,多次到阚某家进行调解,阚某同意归还少返还的8垄田地。此外,塔河法院还协调乡政府和村委会帮助常某对其荒废的土地进行整理,使土地恢复至原本分地时的18亩,最终两家握手言和。 2024年以来,大兴安岭中院联合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深入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39个抵边村开展纠纷调处、查边护边、民法典普法边疆行等活动,助力抵边村创建无涉黑恶案、无电信诈骗案、无毒品案的良好社会环境。 展望未来,大兴安岭地区两级法院将始终脚踏实地、因地制宜,把“和”文化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化入审判执行,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持续推出创新举措,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办好每一个民生“小案”,让林区百姓感受到司法温度,为夯实祖国边境“和”之路贡献兴安司法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