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窗口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听人家说完咱心里都亮堂了”
· 警用无人机常态化全港巡航
· “马背+摩托”,便民警务送到牧区群众家门口
· 南郑检察“三维发力”护航企业创新路

警用无人机常态化全港巡航
天津南疆边检一线巡查监护警力节约50%

( 2025-07-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窗口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 本报通讯员 韩凌 崔昊
  
  4架警用无人机同时升空,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对10平方公里陆域和28海里水域同步开展空中巡航,借助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无人机监控画面实时传输至天津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南疆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以下简称南疆边检站)勤务指挥中心大屏。
  “停靠S27号泊位的‘比速5’轮外舷有船舶搭靠,情况异常。”执勤民警通过后台的飞行操作系统及时调整无人机飞行高度,精细拍摄、回传数据、现场喊话,及时排除隐患。
  这是南疆边检站6月份日常巡控的一个场景。
  “像这样的操作流程,我们会根据船舶在港情况,每天巡航3至4次。”南疆边检站勤务指挥中心负责人卢凌飞介绍,近年来,该站积极探索警用无人机对港口数字化展示、可视化操控和智慧化监管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对天津港南疆港区陆海两域的空中监管全覆盖。
  岸线长、面积广、滩涂多……针对港区的现状,南疆边检站在调研中发现,传统的陆上视频监控手段难以对码头非作业区域、船舶外舷和未对外开放岸线等视域盲区进行有效管理。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南疆边检站采用“固定机巢+移动巡查”模式,布设4个常态化和1个机动性巡航无人机机巢点位,科学制定自动飞行航线,全程录像、随时拍照,可实现多角度全景式监管,弥补了在港船舶外舷监控短板,为及时应对港区突发事件、有效打击口岸违法违规活动提供了解决方案。
  “风暴增水50至100cm,已启动防潮Ⅳ级应急响应。”今年3月的一个傍晚,南疆边检站收到预警通报,该站边检调处中心随即派出机动无人机前往港区巡航排查隐患风险。当飞行至一片无人滩涂时,无人机画面显示一辆小型面包车停在了海中,再不挪车就有被海水浸泡的危险。
  紧急时刻,执勤民警通过操作无人机实施空中机动巡查,发现了在上述区域活动的相关人员,并借助搭载的扩音喊话装置,提醒其立即靠岸返回。
  随后,陆地巡查民警也及时赶到,将私家车移至安全地带,避免了相关人员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南疆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毕琳琳说:“空中巡航可以覆盖陆海广阔区域,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主动预防危害口岸安全事件发生的情况。”
  本着向科技要警力提升战斗力的工作思路,该站还创新推行“空中飞检为主+陆地车巡辅助”的“飞巡”搭配勤务模式,无人机全港巡航常态化部署后,能够节约一线巡查监护警力比重达50%。
  “边检站营区至最远端的LNG码头相隔将近30公里,执勤车辆进出各个卡口进行港区巡查,至少需要2个小时。”南疆边检站执勤三队队长崔鑫举例说,无人机巡航则具备覆盖面广、精确度高和机动性强的空中优势,并且能够实时传输高清影像,从最近的机巢起飞至巡查区域平均仅用6分钟,巡航半径不超过3公里,全港区同步空中巡检只需30分钟,相当于陆地巡查1趟可在空中巡检4圈,能够有效提升执勤效率和用警效能。
  不仅如此,南疆边检站依托与天津港科创企业的全方位共建合作,建立起了“警企孵化器”和“警企联训”的双平台,共同探索无人智造装备在口岸执法执勤环境下的场景应用,不断检验警用无人机的实际利用效能。
  以建模大赛为契机,南疆边检站依托现有无人机巡航数据,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实验开发智能化识别系统,试点“无人机巡航+AI+一键报警”联动机制,推动“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型,形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快速响应”的数字化闭环。
  今年上半年南疆边检站在口岸安保设施评定和港区风险等级评估中,将无人机巡航数据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确保船舶到港即作业、手续办理零延时,平均每船缩短在港候检时间约1.5小时,助力进口中转矿石类大宗散货商品突破4000万吨,创10年来同期吞吐量历史新高。
  “未来要加快推动新锐装备标准化研发、体系化配备、实战化应用,构筑‘陆海空’立体防护体系,促进提升港区营商环境,服务保障船舶高效通关,为口岸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边检智慧和力量。”南疆边检站站长刘金喆说。
  图为南疆边检站出动无人机配合地面开展港区巡查。               崔鑫 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