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13 8/13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持续增强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合力
· 三部门部署开展2025食品提质扩需工作
· 市场监管总局推进优化质量融资增信工作
· 金融监管总局强化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 图片新闻
· 张家口建立“燕赵山海·公益检察”研学基地
· 山西监狱系统构建年轻民警培育体系
· 伊犁检察运用科技手段守护绿水青山
· 南京浦口书写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篇章
· 图片新闻

杭州深化生态警务建设
持续增强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合力

( 2025-06-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钟冉
  
  杭州,自古以来便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从机制建设、综合治理、价值转化等多方面精准发力,精心雕琢与杭城独特气质相匹配的生态警务模式,全力以赴守护这片人间胜境,为杭州高水平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本贡献坚实的公安力量。
织密生态共治“协同网”
  踏入杭州的西溪湿地公园,微风轻拂,细长的芦苇叶沙沙作响。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西溪湿地公园派出所所长张丹的脚步深入其中,都市生态警务运行的“密码”正逐步解锁。“生态警务本质上是一种协同型警务,我们致力于打造公园派出所别具一格的生态‘警’色。”张丹介绍道。
  近年来,西湖公安联合湿地相关职能单位,构建“平安联创”“潮汐联动”“一室多防”联勤共治机制,有效推动生态领域联合会商、联合巡防、联合管控、应急联处、联合宣传等工作落地。高效处置偷捕偷钓、无人机干扰鸟类等破坏生态警情100余起,确保了向湿地排放废水、污水及污水处理尾水事件“零发生”,有力保障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体化保护提升。
  自生态警务建设开展以来,杭州公安立足实战实用,依托“1+14+N”市、县、乡镇三级生态防控体系,聚焦“三江两湖”等重点区域流域,逐步构建起公安牵头、部门协同的生态警务机制,持续增强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合力。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一呼就灵”“六长联动”,淳安县公安局“一支队伍管千岛湖”,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生态警网衔接”“1+N+X”吹哨报到等机制均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多点开花、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开出生态修复“组合方”
  远山如黛,新安江上薄雾朦胧。建德公安以恒温17℃的新安江为主链,联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在建德生态共治中心搭建“17生态联盟”,源头破解部门流转不畅、线索单一、协同响应不足等难题,形成“信息互通+线索移送+高效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
  “去年在大洋江面巡查发现油膜污染,通过中心联动处置,从发现到恢复清澈仅用3小时,效率非常高。”建德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民警陈明芳说。该中心运作以来,协同调处、查办生态类矛盾纠纷及案件26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劝阻非法捕猎、垂钓行为180余起,救助各类野生动物120余只。
  秉持“生态修复”理念,杭州公安联合行政职能部门积极推进受损生态治理。建成全省首个涉案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中心和首家涉案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探索实施“金毛狗蕨回家”“林业碳汇赔偿”“非法捕捞劳务代偿”“增殖放流”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激活绿色经济“新引擎”
  大运河畔,临平区绿色生态走廊串联起民俗、古迹与风景,铺就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临平公安聚焦“品质水乡·共富运河”,坚持水陆一体推进,在河道、池塘、农田、花卉、果园等重点区域,实施“白+黑”生态巡查,及时发现并阻止非法捕捞、倾倒、排污等行为20余起,排查违规排污口6处,查处私挖乱倒违法行为12起。同时,深化生态警务增值服务,在花卉种植、虾稻共生、渔业养殖、农耕体验等农文旅场所,开展打击假劣农资及伪劣产品、食药安全检测等专项行动,为“千亩荷塘”“油菜花海”等生态旅游项目提供坚实保障,以不间断的平安服务助推运河文化生态经济带建设。
  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杭州公安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和管理模式,推出地理标志农产品刑事保护、绿水青山型企业风险排查指导、民宿行业服务管理优化等举措,提升生态警务在旅游经济、户外运动、赛事会展、美丽乡村、城市生活等场景的参与度,不断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打造“生态警务+经济”双赢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杭州公安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创新的举措、更务实的行动深化生态警务建设,为守护杭州的绿水青山、绘就美丽中国杭州画卷贡献坚实公安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