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文/图
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在流域管理领域深耕多年的民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黄艳,每年都会围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开展调研。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黄艳提交了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蓄滞洪区建设与发展等建议,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长江安澜。 2024年7月,黄艳有了新身份——三峡大学校长。 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转身为高校校长,黄艳在继续守护长江安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另外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好灵魂工程师,为国家培育有用人才。 守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 今年1月,由黄艳牵头申报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与系统防控”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艳团队与11家单位合作,深入研究污染形成机制,力争在农业、水利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跨学科的技术突破成果。 2月27日,连续出差数日的黄艳顾不上休息,又带领团队匆匆赶往丹江口水库,就水源地保护议题展开调研。“再过几天,我就要赶赴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尽管之前到丹江口水库调研过,但最近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想法,就想着争分夺秒地再去看看,完善要提交的建议。”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和大动脉的重要节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挥成效的关键。但是,久治不绝的农业面源污染已逐渐成为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的首要威胁。”黄艳说。 为系统解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威胁,黄艳建议,以丹江口水源地保护为示范,构建绿色农业政策体系。健全财政金融保障机制,激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动能。推动丹江口库区以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立法,明确管理权责,强化协同配合。 推进蓄滞洪区建设现代化 2020年,长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黄艳坚守在一线,参与会商研判、科学指挥、精细调度,全力确保流域防洪安全——这样的工作,黄艳已连续参与了十几年。 如今,长江流域形成以三峡为核心,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联合应用的强大防洪工程体系。黄艳说,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够参与守护长江安澜,无比幸运。 守护江河安澜20多年的黄艳深知,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永远不能有丝毫松懈。 “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蓄滞洪区作为确保流域防洪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更加凸显。”黄艳说。 黄艳介绍说,蓄滞洪区是具有分蓄洪水、生产生活和湿地生态三重属性的特殊空间,一方面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其分蓄洪水的功能,另一方面需规范区内经济社会活动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建设较为滞后,工程设施、安全设施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来破解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滞后的难题。”黄艳说。 黄艳指出,推进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现代化,守护江河安澜,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建议对防洪法作出修改,增加蓄滞洪区规划、建设、运用和管理等条款;加快《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修订工作,完善补偿对象、范围、标准、程序等内容;推动制定《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规范蓄滞洪区内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推动培养更多实战型人才 2024年,为推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委任命黄艳为三峡大学校长。重任在肩的黄艳,坦言既有压力也有期待。 “教育是连接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与个体成长的桥梁。作为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高校,三峡大学‘水利电力特色’与我在流域治理、水电工程等领域的专业背景高度契合,我可以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赋能学校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黄艳说。 黄艳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技能,更要通过交叉学科教育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出更多实战型人才,黄艳邀请长江委的专家走进大学校园,为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组织学校师生前往长江委进行现场学习,以此来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专业能力。她还带领教师团队开展重点项目研发,参与编撰“智慧水利”系列教材,努力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发展。 担任三峡大学校长后,黄艳一直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水利人才而忙碌。 3月30日,三峡数智研究院在三峡大学揭牌成立。研究院将发挥三峡大学水利学科优势,联合三峡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打造“空天地水”一体化感知网络,构建覆盖长江全流域的数字孪生平台。 “研究院将为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航运调度等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例如通过气象水文模型预测小水电站发电量,优化调度计划。同时,还将联合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技术成果在防洪、地灾防治、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黄艳说。

|
全国人大代表黄艳:
|
从水利工程师到灵魂工程师
|
|
|
|
( 2025-04-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全国人大代表黄艳。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文/图
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在流域管理领域深耕多年的民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黄艳,每年都会围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开展调研。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黄艳提交了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蓄滞洪区建设与发展等建议,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长江安澜。 2024年7月,黄艳有了新身份——三峡大学校长。 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转身为高校校长,黄艳在继续守护长江安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另外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好灵魂工程师,为国家培育有用人才。 守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 今年1月,由黄艳牵头申报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与系统防控”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艳团队与11家单位合作,深入研究污染形成机制,力争在农业、水利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跨学科的技术突破成果。 2月27日,连续出差数日的黄艳顾不上休息,又带领团队匆匆赶往丹江口水库,就水源地保护议题展开调研。“再过几天,我就要赶赴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尽管之前到丹江口水库调研过,但最近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想法,就想着争分夺秒地再去看看,完善要提交的建议。”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和大动脉的重要节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挥成效的关键。但是,久治不绝的农业面源污染已逐渐成为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的首要威胁。”黄艳说。 为系统解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威胁,黄艳建议,以丹江口水源地保护为示范,构建绿色农业政策体系。健全财政金融保障机制,激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动能。推动丹江口库区以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立法,明确管理权责,强化协同配合。 推进蓄滞洪区建设现代化 2020年,长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黄艳坚守在一线,参与会商研判、科学指挥、精细调度,全力确保流域防洪安全——这样的工作,黄艳已连续参与了十几年。 如今,长江流域形成以三峡为核心,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联合应用的强大防洪工程体系。黄艳说,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够参与守护长江安澜,无比幸运。 守护江河安澜20多年的黄艳深知,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永远不能有丝毫松懈。 “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蓄滞洪区作为确保流域防洪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更加凸显。”黄艳说。 黄艳介绍说,蓄滞洪区是具有分蓄洪水、生产生活和湿地生态三重属性的特殊空间,一方面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其分蓄洪水的功能,另一方面需规范区内经济社会活动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建设较为滞后,工程设施、安全设施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来破解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滞后的难题。”黄艳说。 黄艳指出,推进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现代化,守护江河安澜,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建议对防洪法作出修改,增加蓄滞洪区规划、建设、运用和管理等条款;加快《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修订工作,完善补偿对象、范围、标准、程序等内容;推动制定《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规范蓄滞洪区内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推动培养更多实战型人才 2024年,为推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委任命黄艳为三峡大学校长。重任在肩的黄艳,坦言既有压力也有期待。 “教育是连接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与个体成长的桥梁。作为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高校,三峡大学‘水利电力特色’与我在流域治理、水电工程等领域的专业背景高度契合,我可以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赋能学校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黄艳说。 黄艳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技能,更要通过交叉学科教育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出更多实战型人才,黄艳邀请长江委的专家走进大学校园,为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组织学校师生前往长江委进行现场学习,以此来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专业能力。她还带领教师团队开展重点项目研发,参与编撰“智慧水利”系列教材,努力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发展。 担任三峡大学校长后,黄艳一直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水利人才而忙碌。 3月30日,三峡数智研究院在三峡大学揭牌成立。研究院将发挥三峡大学水利学科优势,联合三峡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打造“空天地水”一体化感知网络,构建覆盖长江全流域的数字孪生平台。 “研究院将为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航运调度等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例如通过气象水文模型预测小水电站发电量,优化调度计划。同时,还将联合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技术成果在防洪、地灾防治、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黄艳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