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徐艳阳
北京大学教授车浩所著新书《正义的决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不是简单的案例汇编,而是以精微的论证、宏观的视野对正义如何从道德困境、价值冲突、学科分歧等中突围出来进行了探索。 案件的遴选:《正义的决疑》之“疑” 全国法院每年有几千万的案件,多年积累下来案件数量达亿级。作者独具慧眼,从浩如烟海的案件中挑选出了16个案件,这些案件极具挑战、极富争议,几乎个个都曾引发社会热议和法律人的关注,是现实中真正的疑难案件,揭示了时代的真问题。 比如案例4“对可同情的复仇者,能否‘刀下留人’”落点为:法律专业人士基于法教义学对死刑适用的分析如何向公众开放,并完成对政策、功能、后果主义等不同视角的兼容?案例7“不作为的网络平台,能否主张‘技术中立’”聚焦于:新技术时代的到来,以传统社会环境为背景的法律如何适应新环境?案例9“人贩子一律死刑,有利于保护儿童吗”关注到:立法考虑的基点远不只是惩罚性的一般预防,而是复杂得多。如何制定更严密、合理、有差异性的“刑罚价目表”,以与犯罪心理博弈,并维护被害人的最大利益?案例15“违规经营保险,能否定集资诈骗”讨论的是:集资和诈骗的概念可以扩张到何种程度?在充满利益纠葛与立场厮斗的现实面前,法学作为的边界何在? 案件的分析:《正义的决疑》之“决” 该书并不是法学理论上的鸿篇巨制,而是一本讨论具体案件的书。书中讨论的具体问题既包括“女友与母亲掉进水里先救谁”这种道德难题,也包括在“情本体”文化语境下,因“情人勒索”这种犯罪人与被害人强弱倒置对社会产生的心理冲突,还包括“无证卖玉米”这种变革时代导致的法益认知不稳,还包括“摆射击游戏摊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这种刑民行交叉案件中有关正义的学科碰撞,还包括“不作为的网络平台,能否主张‘技术中立’”这种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对法律提出的巨大挑战…… 从作者对一个个案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技术上的努力,其中的法教义学阐释静水深流,法社会学阐释山河浩渺,提供了生动的释法说理范例。 案件的超越:《正义的决疑》之“正义” 作者对这16个案件的探析,不仅有个案解决的技术性思考,还有结构性反刍的学术性思考,完成了学术对个案的超越,这个超越的实质是从各个维度描摹了正义的样态与实现方式。 其一,实践了裁判的正义灰度理论。这种认知一改非黑即白的传统认知模式,转向于在多重价值冲突中寻找动态平衡。 其二,强调了对一般性裁判规则的充分挖掘。比如,案例16中,作者提到“这个改判案件……一些学者认为,这不过是在政策层面强调产权保护和企业家保护的大环境下……一个政策性、宣示性的改判,较少法律意义,不值得深究……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件……无罪判决书中蕴含的法理能量,潜伏其中的一般性裁判规则,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充分挖掘”。正是在这个认识上,作者归纳出了该案与绝大多数“无意识自我损害”诈骗案所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损害”,进而对行为的“社会目的的落空与实现”进行分析。 其三,呈现了对法教义学的充分阐释与批判。作者肯定了法教义学在维护体系融贯性上的价值,但同时也批判其过度追求法律形式逻辑的“确定性”可能导致脱离现实与实质非正义。作者主张在法教义学框架内注入决疑论的问题意识,推动法教义学从“封闭体系”转向“开放论证”。如其所言,“那些封闭的条文和教义,永远不会束缚住法律人的想象力,那里有一个向着生活开放出无限可能的世界”。 其四,运用了情境司法正义方法论。正义之所以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是因为它在纯粹技术理性与案例实践理性、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本土背景与现代转化等悖论之间呈现不同的面目。为了弥合这些悖论对个案正义的拉扯,作者在个案分析上运用了情境司法正义方法论。一方面表现为主张法理上的综合判定,比如不同于法律实证主义法律与道德分离的主张,作者认为在疑难案件中,司法者需直面道德困境,通过法律解释技术将道德价值融入裁判,而非对其予以回避或掩盖;另一方面表现为主张技术上的场景衡量。 其五,归纳了当下刑事审判实践的核心问题。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仅关注个案,还注重抽象规则的提炼。作者将所论证的16个案件分成四组,分别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爱有差等,如何平之如水?第二,陌生人社会,群己权界何在?第三,刑罚双刃剑,能否用之得当?第四,刑民行交叉,如何厘清边界?这四个问题是当下中国刑法乃至法律对正义内涵与追求上的大挑战及热点议题,每一个都可作出大文章。 其六,拓展了刑事审判和刑事法学研究的视野。作者对这16个案件的分析并不囿于刑事法学领域,而是在综合刑事法、行政法、民事法、法史、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展开的。法学是人学,涉及与人有关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实现法律对现实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正义的终极追求。 作者对这16个案件的分析论证和学术归纳展示了一位优秀法学学者的社会关怀和思考的广度、深度,但即使是作者,也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法律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正义的决疑》不会是终点,其决疑本身也可能被决疑。我们的决疑都是属于当下的,对正义的追求还要继续向前……

|
|
一场透视正义之脸的思辨之旅
|
|
|
|
( 2025-04-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徐艳阳
北京大学教授车浩所著新书《正义的决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不是简单的案例汇编,而是以精微的论证、宏观的视野对正义如何从道德困境、价值冲突、学科分歧等中突围出来进行了探索。 案件的遴选:《正义的决疑》之“疑” 全国法院每年有几千万的案件,多年积累下来案件数量达亿级。作者独具慧眼,从浩如烟海的案件中挑选出了16个案件,这些案件极具挑战、极富争议,几乎个个都曾引发社会热议和法律人的关注,是现实中真正的疑难案件,揭示了时代的真问题。 比如案例4“对可同情的复仇者,能否‘刀下留人’”落点为:法律专业人士基于法教义学对死刑适用的分析如何向公众开放,并完成对政策、功能、后果主义等不同视角的兼容?案例7“不作为的网络平台,能否主张‘技术中立’”聚焦于:新技术时代的到来,以传统社会环境为背景的法律如何适应新环境?案例9“人贩子一律死刑,有利于保护儿童吗”关注到:立法考虑的基点远不只是惩罚性的一般预防,而是复杂得多。如何制定更严密、合理、有差异性的“刑罚价目表”,以与犯罪心理博弈,并维护被害人的最大利益?案例15“违规经营保险,能否定集资诈骗”讨论的是:集资和诈骗的概念可以扩张到何种程度?在充满利益纠葛与立场厮斗的现实面前,法学作为的边界何在? 案件的分析:《正义的决疑》之“决” 该书并不是法学理论上的鸿篇巨制,而是一本讨论具体案件的书。书中讨论的具体问题既包括“女友与母亲掉进水里先救谁”这种道德难题,也包括在“情本体”文化语境下,因“情人勒索”这种犯罪人与被害人强弱倒置对社会产生的心理冲突,还包括“无证卖玉米”这种变革时代导致的法益认知不稳,还包括“摆射击游戏摊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这种刑民行交叉案件中有关正义的学科碰撞,还包括“不作为的网络平台,能否主张‘技术中立’”这种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对法律提出的巨大挑战…… 从作者对一个个案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技术上的努力,其中的法教义学阐释静水深流,法社会学阐释山河浩渺,提供了生动的释法说理范例。 案件的超越:《正义的决疑》之“正义” 作者对这16个案件的探析,不仅有个案解决的技术性思考,还有结构性反刍的学术性思考,完成了学术对个案的超越,这个超越的实质是从各个维度描摹了正义的样态与实现方式。 其一,实践了裁判的正义灰度理论。这种认知一改非黑即白的传统认知模式,转向于在多重价值冲突中寻找动态平衡。 其二,强调了对一般性裁判规则的充分挖掘。比如,案例16中,作者提到“这个改判案件……一些学者认为,这不过是在政策层面强调产权保护和企业家保护的大环境下……一个政策性、宣示性的改判,较少法律意义,不值得深究……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件……无罪判决书中蕴含的法理能量,潜伏其中的一般性裁判规则,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充分挖掘”。正是在这个认识上,作者归纳出了该案与绝大多数“无意识自我损害”诈骗案所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损害”,进而对行为的“社会目的的落空与实现”进行分析。 其三,呈现了对法教义学的充分阐释与批判。作者肯定了法教义学在维护体系融贯性上的价值,但同时也批判其过度追求法律形式逻辑的“确定性”可能导致脱离现实与实质非正义。作者主张在法教义学框架内注入决疑论的问题意识,推动法教义学从“封闭体系”转向“开放论证”。如其所言,“那些封闭的条文和教义,永远不会束缚住法律人的想象力,那里有一个向着生活开放出无限可能的世界”。 其四,运用了情境司法正义方法论。正义之所以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是因为它在纯粹技术理性与案例实践理性、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本土背景与现代转化等悖论之间呈现不同的面目。为了弥合这些悖论对个案正义的拉扯,作者在个案分析上运用了情境司法正义方法论。一方面表现为主张法理上的综合判定,比如不同于法律实证主义法律与道德分离的主张,作者认为在疑难案件中,司法者需直面道德困境,通过法律解释技术将道德价值融入裁判,而非对其予以回避或掩盖;另一方面表现为主张技术上的场景衡量。 其五,归纳了当下刑事审判实践的核心问题。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仅关注个案,还注重抽象规则的提炼。作者将所论证的16个案件分成四组,分别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爱有差等,如何平之如水?第二,陌生人社会,群己权界何在?第三,刑罚双刃剑,能否用之得当?第四,刑民行交叉,如何厘清边界?这四个问题是当下中国刑法乃至法律对正义内涵与追求上的大挑战及热点议题,每一个都可作出大文章。 其六,拓展了刑事审判和刑事法学研究的视野。作者对这16个案件的分析并不囿于刑事法学领域,而是在综合刑事法、行政法、民事法、法史、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展开的。法学是人学,涉及与人有关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实现法律对现实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正义的终极追求。 作者对这16个案件的分析论证和学术归纳展示了一位优秀法学学者的社会关怀和思考的广度、深度,但即使是作者,也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法律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正义的决疑》不会是终点,其决疑本身也可能被决疑。我们的决疑都是属于当下的,对正义的追求还要继续向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