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 本报通讯员 臧萌
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6份,已经收到回复的检察建议采纳率100%。这是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2024年上半年关于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数据。 “这些检察建议有效推动了诉源治理,促进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西青区检察院检察长张云琦介绍说,检察院作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服务者,处在司法办案与联系群众的最前沿,不只是简单的案件办理,该院近年来把检察办案、定分止争与诉源治理紧密结合,以群众急难愁盼的每一件小事为切入口,探寻基层治理“最优解”。 及时制发检察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后,我们立刻开展检查,及时对发现的两个问题进行整改,有效地阻断了泄露源头。”近日,天津某房地产经纪企业就西青区检察院制发的检察建议作出回复。 事情要从该院办理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说起。西青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崔砚云介绍说,该院在办理一起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刘某在加盟某房地产经纪企业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达10万余条,已被法院依法判决。同时也暴露出该企业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管理漏洞。 针对某房地产经纪企业在监管加盟商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西青区检察院于5月21日举行了公开听证会,并向企业制发了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建议某房地产经纪企业依法经营并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加盟商依法经营的监管。 为实现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西青区检察院还走进企业经营一线,向重点管理人员、重点从业人员进行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普法与警示教育,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 “要在办案中寻找案件产生的根源,提出堵漏建制之策。”西青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建新介绍说,该院近年来结合办理的农田水泵电缆盗窃、超市快递盗窃、外卖骑手交通肇事、农村棋牌场所打架斗殴等多类易发案件制发检察建议12份,以法治之力助推基层治理。 实现社会关系修复 2023年年底,西青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因小区挪车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因害怕被责难不敢登门道歉,另一方当事人因对方态度不诚恳坚持不予谅解,双方因此僵持。 为了修复邻里关系,承办检察官常俊娜把调解室搬进了社区,最终解开了双方当事人的心结,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基层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大多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梳理近五年办理的案件发现,案发原因多是家庭、邻里或者偶发矛盾。”常俊娜说。 为此,西青区检察院针对旧改拆迁、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基层矛盾多发领域,开展“敲门行动”,综合采用检察建议、会商座谈、普法宣传等深化源头性风险排查化解。 同时,西青区检察院加强外部衔接,参与建设基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实现立案监督矛盾化解率达85.9%、听证现场和解达成率达95%;联合西青区司法局建立适用辩护律师全覆盖制度及轻罪案件赔偿金提存制度,推动轻罪案件法律事项规范化、便捷化处理,以检察之力促进社会内生稳定。 不仅如此,西青区检察院对重大敏感、紧急突发信访案(事)件纳入领导包案范畴,着力在化解社会矛盾、融入基层治理上下功夫。 今年6月,西青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孟宪芹赶赴河北省沧州市,为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答疑解惑、化解心结,获得了当事人的认可与信任。 “为了不让我们来回跑,你们大老远上门服务,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案件当事人李奶奶拉着孟宪芹的手说。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咨询检察官,真方便。”通过西青区检察院“全时空”智慧检务系统(以下称智慧检务系统)与检察官“面对面”交流后,赵大哥表示认可检察机关不批捕涉案人员的决定。 这是西青区检察院智慧检务系统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 张云琦介绍,近年来,西青区检察院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升级智慧检察系统,将系统终端设在各镇街问题最集中的矛调中心,覆盖12个镇街,延伸服务271个村居,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实现案源线索在检察办案与基层治理“末端神经”之间顺畅流动。 在此基础上,西青区检察院选派24名优秀干警分组入驻辖区11个街镇矛调中心,与行政机关、网格中心等共建“检察联络员+行政执法+网格”三位一体的公益诉讼新模式,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针对辖区城乡接合、流动人口多、社会问题复杂的特点,西青区检察院设立“乡村振兴法律服务点”,促进检村党建结对,通过法律服务工作联络员定期为农村党员干部与群众提供法治培训。与区妇联签订《关于建立侵害妇女权益案件综合治理制度的意见(试行)》,建立家庭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台账,重点排查婚恋纠葛、婆媳矛盾、父母赡养等家庭矛盾纠纷,定期回访受害妇女,确保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到位。 “这些都是西青区检察院参与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张云琦表示,未来要找准检察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切入点、着力点,不断在推动与服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创新发展。
|
|
始于办案而不止于办案
|
天津西青区以检察建议推动基层治理
|
|
|
( 2024-09-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 本报通讯员 臧萌
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6份,已经收到回复的检察建议采纳率100%。这是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2024年上半年关于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数据。 “这些检察建议有效推动了诉源治理,促进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西青区检察院检察长张云琦介绍说,检察院作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服务者,处在司法办案与联系群众的最前沿,不只是简单的案件办理,该院近年来把检察办案、定分止争与诉源治理紧密结合,以群众急难愁盼的每一件小事为切入口,探寻基层治理“最优解”。 及时制发检察建议 “收到检察建议后,我们立刻开展检查,及时对发现的两个问题进行整改,有效地阻断了泄露源头。”近日,天津某房地产经纪企业就西青区检察院制发的检察建议作出回复。 事情要从该院办理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说起。西青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崔砚云介绍说,该院在办理一起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刘某在加盟某房地产经纪企业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达10万余条,已被法院依法判决。同时也暴露出该企业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管理漏洞。 针对某房地产经纪企业在监管加盟商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西青区检察院于5月21日举行了公开听证会,并向企业制发了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建议某房地产经纪企业依法经营并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加盟商依法经营的监管。 为实现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西青区检察院还走进企业经营一线,向重点管理人员、重点从业人员进行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普法与警示教育,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 “要在办案中寻找案件产生的根源,提出堵漏建制之策。”西青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建新介绍说,该院近年来结合办理的农田水泵电缆盗窃、超市快递盗窃、外卖骑手交通肇事、农村棋牌场所打架斗殴等多类易发案件制发检察建议12份,以法治之力助推基层治理。 实现社会关系修复 2023年年底,西青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因小区挪车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因害怕被责难不敢登门道歉,另一方当事人因对方态度不诚恳坚持不予谅解,双方因此僵持。 为了修复邻里关系,承办检察官常俊娜把调解室搬进了社区,最终解开了双方当事人的心结,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基层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大多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梳理近五年办理的案件发现,案发原因多是家庭、邻里或者偶发矛盾。”常俊娜说。 为此,西青区检察院针对旧改拆迁、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基层矛盾多发领域,开展“敲门行动”,综合采用检察建议、会商座谈、普法宣传等深化源头性风险排查化解。 同时,西青区检察院加强外部衔接,参与建设基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实现立案监督矛盾化解率达85.9%、听证现场和解达成率达95%;联合西青区司法局建立适用辩护律师全覆盖制度及轻罪案件赔偿金提存制度,推动轻罪案件法律事项规范化、便捷化处理,以检察之力促进社会内生稳定。 不仅如此,西青区检察院对重大敏感、紧急突发信访案(事)件纳入领导包案范畴,着力在化解社会矛盾、融入基层治理上下功夫。 今年6月,西青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孟宪芹赶赴河北省沧州市,为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答疑解惑、化解心结,获得了当事人的认可与信任。 “为了不让我们来回跑,你们大老远上门服务,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案件当事人李奶奶拉着孟宪芹的手说。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咨询检察官,真方便。”通过西青区检察院“全时空”智慧检务系统(以下称智慧检务系统)与检察官“面对面”交流后,赵大哥表示认可检察机关不批捕涉案人员的决定。 这是西青区检察院智慧检务系统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 张云琦介绍,近年来,西青区检察院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升级智慧检察系统,将系统终端设在各镇街问题最集中的矛调中心,覆盖12个镇街,延伸服务271个村居,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实现案源线索在检察办案与基层治理“末端神经”之间顺畅流动。 在此基础上,西青区检察院选派24名优秀干警分组入驻辖区11个街镇矛调中心,与行政机关、网格中心等共建“检察联络员+行政执法+网格”三位一体的公益诉讼新模式,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针对辖区城乡接合、流动人口多、社会问题复杂的特点,西青区检察院设立“乡村振兴法律服务点”,促进检村党建结对,通过法律服务工作联络员定期为农村党员干部与群众提供法治培训。与区妇联签订《关于建立侵害妇女权益案件综合治理制度的意见(试行)》,建立家庭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台账,重点排查婚恋纠葛、婆媳矛盾、父母赡养等家庭矛盾纠纷,定期回访受害妇女,确保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到位。 “这些都是西青区检察院参与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张云琦表示,未来要找准检察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切入点、着力点,不断在推动与服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创新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