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人大视窗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筑牢非遗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
· 人大代表建言黄河保护助力江河安澜
· 非遗要“送进学校”更要“种在学校”

非遗要“送进学校”更要“种在学校”

( 2024-06-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广东佛山,一座很“能打”的城市,功夫电影里的叶问、黄飞鸿、李小龙都曾真实地存在于佛山。佛山功夫传承着“胆似铁打,骨如精钢”的敢闯实干精神,展示着“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的气魄。
  佛山咏春拳,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拳种之一,2021年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6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来到佛山市澜石中学。在学校文化楼走廊,几十名学生在咏春传人、教练杨春凡的指导下练习咏春拳。伴随口令,同学们一一展示了“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拳术套路,一招一式尽显“仁智勇毅”风采。不远处,还有一些学生练习木人桩,这也是咏春拳的独特训练方式,巧妙地将咏春三套拳法的攻防手法、步法和踢法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模拟实战的练习方式。学生通过反复击打、踢打和推拉等动作,提升力量速度和准确性。
  澜石中学自2017年起在体育课开设咏春必修课,并形成全面、精细课程体系。通过学习咏春,同学们不但提升了体能,还在动静平衡之中弘扬攻守兼备的武术底蕴,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招式中磨砺韧性。2022年,澜石中学被授予“咏春拳(佛山)传承基地”。佛山功夫,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中继续书写传奇。
  实现后继有人,对于做好非遗传承来说,无疑是重中之重。但应当看到,现在很多传统非遗都面临“传承乏力,后继无人”的局面。
  非遗传承工作是此次执法检查的一个重点。检查组在粤期间,先后对开设“三雕一彩一秀”多个非遗项目的广州东山培正小学、引入咏春拳的佛山澜石中学、实施砚道教育的肇庆黄冈小学等多所学校进行实地检查,深入了解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的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将非遗项目和内容纳入中小学特色课程、乡土教育课程,创建了省级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807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02所,全省高校优秀中华文化传承基地45所,组织全省学校进行非遗项目交流展示,以非遗典型案例、非遗工作坊等形式设置在各级美育展演中,并采取不定期调研督导等举措,统筹推动“一校多品”建设,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粤绣、粤剧、榄雕、端砚、武术、醒狮……一大批非遗走进校园,有力推进传统文化在全省大中小学的普及和推广。
  但检查组发现,目前“非遗进校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非遗教育流于形式。又如,缺少非遗教育带头人,师资力量不足。有些非遗课程没有专职教师,而是采取兼任代课形式,导致非遗教育深度不够、专业性不强。再如,非遗教材编写方面比较滞后,非遗传承人尚未深入参与教材编写。
  “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遗,不但要“送进学校”,更要“种在学校”。只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其中,非遗才能世代传承,永续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