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1/13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时代新任务”研讨会举行
· 法典赋名的恰当性简论
· 法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 属于信息型操纵证券市场的子类型之一
· 是自愿减排市场法治化建设的核心环节

法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 2024-06-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赵紫含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法治手段的运用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通过健全涉农法律制度、加强政府有序引导、规范执法与公正司法以及落实乡村普法宣传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健全涉农法律制度,确保有法可依。首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土地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健全农业农村财产权利的权证化、抵押登记、评估、流转等机制。吸收宅基地改革试点的经验,在确保不触碰宅基地社会保障底线的前提下,设置合理条件,适当放开城乡间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在制度层面拓展宅基地用途,为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消灭提供不同的选择模式。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探索多元化的流转方式,完善有偿退出的激励机制。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增值收益共享体系,采取“市场为主+政府指导”以及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等合理的土地定价方式,明确政府、集体、农民以及“公共利益”的权利边界,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或滋生权力寻租,确保利益分配公平。对于非法占用和破坏农村土地的用地行为应当确立并落实责任人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关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及补贴等政策确保种粮农民的劳动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引入风险防范机制,如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依法开展互助合作保险。基层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采取保费补贴等措施,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以此分散市场交易中的风险等。最后,推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落实耕地保护和森林河流湖泊的休养生息制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有机农业和生态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维护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再循环,发展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形成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遥感技术等,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加强政府有序引导,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倾斜金融政策。建立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核心,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力,以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层政府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针对性优惠融资支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资产抵押担保试点,稳妥开展林权、自然资源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拓展涉农信贷增信方式,增强农业主体贷款的可得性。二是完善农村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强化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用途监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健全对土地入市的规划、审核、环境监管以及土地强制收回等方面的监管;依据本地区内不同土地的类型和性质,发布土地经营权流转区间指导价格及浮动范围标准,并对成交价过高或者过低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对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实施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能力、信用水平、经营状况的审查,防止部分企业滥用土地政策或补贴政策进行违规经营或因经营不善“跑路”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强调入市土地的经营属性,不得囤地、炒地。防止社会资本投机行为导致农地抛荒。推行资本下乡的“负面清单”,明确下乡资本不得进入的领域,保护农民利益。
  规范执法与公正司法。首先,通过深化乡村基层执法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分工协作,提高执法工作的效率。此外,规范执法行为,如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等,有助于提升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其次,强化公正司法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及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乡村调解委员会,选聘乡村调解员化解纠纷,可以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通过推进智慧司法建设,建立多元化在线纠纷解决机制,运用技术对诉讼程序进行数字化改造,可以提升司法效率,减少司法成本,实现普惠司法。最后,严格监督检查是确保规范执法和公正司法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工作任务清单、交办问题整改清单等,监督乡村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推动问题的及时解决。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形成“一网通管”的乡村数字监管体制,有助于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确保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落实普法与政策宣传,培育法治氛围。首先,乡村治理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农户的参与度。在涉农事宜上,应充分保障农户的自主权、知情权与参与权。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组织可以针对农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政策讲解、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等普法活动,增加农民群体对基础性法律规范及各类涉农政策的了解。其次,培育法治文化也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乡村普法工作队伍,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和方式,如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法律志愿服务等,培育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提升农民群体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最后,制定针对性的宣传计划也是加强乡村普法宣传的重要策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法治宣传,结合乡村特色文化和生活场景引导农民群体树立法治观念,开展常态化、渐进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