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以良法善治守护“蓝色家园”
· 织就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网
· 街道非赛道 “炸街”不可取
· 图说世象
· 依法促治让家电回收更规范
· 入秦观政
· 让民俗与安全相得益彰

入秦观政

( 2024-06-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姬黎明

  据《荀子·强国》等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263年前后,战国后期大儒、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校长)的荀子,应秦国丞相范雎的邀请,不顾弟子们的反对,克服战火纷飞所造成的艰难险阻,从赵国向函谷关方向西进。入秦后一路上细心考察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民生吏治,主动与百姓、官吏等密切接触交流。到达咸阳后,与秦昭王、范雎深入交换意见,解答弟子李斯的质疑,指陈秦政利弊得失。荀子入秦观政,是当时儒家学派史无前例的一件大事,对后世儒法合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打破“儒者不入秦”的规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看来,秦国是蛮夷未开化的地方,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未曾入秦。孟子也是这样。50多岁的荀子站在百家争鸣的舞台中心,批判诸子、熔铸百家,并游走于战国诸雄之间,拥有超越一家之思想、一国之变法的格局和敏锐的战略眼光。此时,荀子观察到,经过200多年的诸侯争霸,秦国已显露出一统天下的现实可能性和缺少“王道”的致命弱点。为实现天下统一、开万世太平,荀子作为一代宗师、百家领袖,继承并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毅然决然开儒者入秦之先河。
  二是赞美秦国接近“治之至也”。范雎问荀子“入秦何见”,荀子先说秦国要塞险峻,物产丰富,这是“形胜”。接下来,荀子对秦国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认为“百姓朴”,像“古之民”;官吏谦恭节俭、忠诚守信,像“古之吏”;士大夫从家门到办公室门两点一线,“不比周,不朋党”“通明而公”,像“古之士大夫”;朝廷所有的事情都被及时处理完毕,安闲得好像无所治理一样,像“古之朝”。指出秦国四代以来国家强盛,并非侥幸,而是必然的结果。“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在荀子看来,秦国差不多称得上是国家治理的典范了。荀子入秦考察所见所说,是对“商鞅变法”80多年来厉行“法治”效果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商鞅变法”所确定的土地私有制、郡县制,军功制等一系列制度优势成为秦国国家治理的硬核支撑和统一天下的底气所在。
  三是提醒秦国“节威反文”。即便如此,荀子仍认为秦国与王道仁政有很大的差距,“忧患不可胜校也”,指出“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秦昭王问荀子这是为什么?荀子表示,因为秦国没有儒者吧。荀子认为“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明确预言秦国如果一直推行霸道而缺少王道,就会走向灭亡。劝告秦国“力术止,义术行”“节威反文”,就是要节制和减少过分的强势,重用儒者,推行仁政。秦昭王表面上拱手称“善”,实际上没有任何改进。秦统一六国后,秦朝不仅没有“节威反文”,反而在霸道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将武力变暴力,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法治”变成君主专制为所欲为的工具,不仅背离了儒家思想,也背离了法家思想。荀子言犹在耳,秦朝却已迅速灭亡。
  山东兰陵县后圣殿有一副楹联,对荀子的一生功业和思想作了精辟概括,上联把入秦观政作为第一件大事,写得很好,特抄录如下:“观秦政议赵兵志一天下振长策,领稷学定楚疆特立性恶警俗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