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以良法善治守护“蓝色家园”
· 织就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网
· 街道非赛道 “炸街”不可取
· 图说世象
· 依法促治让家电回收更规范
· 入秦观政
· 让民俗与安全相得益彰

街道非赛道 “炸街”不可取

( 2024-06-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孟 伟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打击整治“飙车炸街”违法犯罪10起典型案例。2024年以来,为有效遏制“飙车炸街”违法犯罪反弹势头,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深入开展“飙车炸街”违法犯罪集中整治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追逐竞驶、轰鸣疾驶、非法改装等违法犯罪行为,侦破了一批典型案件,有力维护了道路交通秩序和社会公共安全。
  从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看,相关违法行为包括在道路上超速行驶、追逐竞驶、实施漂移,为车辆提供非法改装服务等。对深受“飙车炸街”之苦的人来说,看到这个消息很难不点赞。无他,“飙车炸街”实在太吵了,也太危险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本来在大街上走得好好的,突然一阵刺耳的轰鸣声从身后传来,随即车辆从身边呼啸而去;若碰上一群“飙车党”“炸街族”,还要被迫见证他们的“出征仪式”。整个经历下来,直接感受是一瞬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但路人很多情况下只能无奈叹气。
  不是大家对“追风少年”不够友好,而是“飙车炸街”这一现象和问题已经超出了个人情感范畴。“飙车炸街”确实拉风,发动机的轰鸣和酷酷的机车服也能充分彰显个性,个别年轻人寻求这份“速度与激情”本无可厚非,但是不顾自己和他人安危经常夜间驾驶非法改装的机车,以各种危险方式在道路上“炸街”兜风,在道路上超速行驶、追逐竞驶、制造轰鸣噪声,已经严重危害了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并且严重干扰周边生活环境。
  更可怕的是,有的行为不光是为了满足飙车者自己的虚荣心,而且掺杂了赌资,甚至有人以金钱为赌注铤而走险。此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比赛协议合同”直接写明两人相约进行油车和电车的竞速比赛,获胜者将得到33万元人民币。还有一些网红主播通过在网络上直播飙车炸街、竞速炫技等危险行为博人眼球,在一系列的关注、点赞、打赏中逐渐迷失自我,有的甚至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嗟叹。
  “飙车炸街”是社会问题,也是法治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拼装机动车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不得改变机动车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者车辆识别代号。此外,故意轰鸣竞速,严重干扰及影响他人正常生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寻衅滋事行为,面临行政拘留的处罚。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其中也包括机动车“炸街”问题,可见还“静”于民是共识,也是刚需。
  既然是法治问题,那么整治“飙车炸街”就离不开法律兜底。对“飙车炸街”违法犯罪行为不仅要严厉惩处,而且要顺藤摸瓜全链条追溯,在查处“飙车炸街”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连带挖出非法改装者、组织者。首先,对非法提供改装机动车服务的汽修厂、修理店要严厉打击,将其纳入监管视野,对相关行业形成震慑。其次,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及时干预处置涉及“飙车炸街”行为的内容和主播。最后,公安机关也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好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让“飙车炸街”没有生存空间。
  街道不是赛道,“飙车炸街”虽能彰显个性但并不可取。即便撇开违法这层不谈,行车安全也绝非儿戏,超速飙车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就像交警提醒的那样,千万不要为了寻求刺激而漠视生命安全,心存侥幸。从现在起,每位公民都应当拒绝非法改装车辆,不飙车、不炸街、不扰民,文明守法出行,平平安安回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