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中国
13 12/13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临汾创新模式提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质效
· 实行“五色”预警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分级管理
· 坚持分类施策推动交通安全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 智能化平台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赋能添力

坚持分类施策推动交通安全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 2023-09-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中国
  山西省临汾市17个县(市、区)中,11个在山区,面积大、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且各村大小不一,最大的村庄常住人口约1.2万人,最小的村庄常住人口仅有不到500人。
  “农村范围大,但警力有限,难以实现交通行政执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全覆盖。”临汾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希亮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结合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预警情况、农村规模大小、交通安全因素对农村及辐射周边道路的影响、农村在当地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内容,将全市的行政村分为一类村至四类村,做到“分类施策、按需施策、精准施策”。
  一类村指存在“红色”预警或其他高等级预警较多、国道穿村通过、农用三轮车保有量大且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二类村指存在“橙色”预警或其他低等级预警较多、省道穿村通过、农村人口较多的村;三类村指存在“黄色”预警或其他低等级预警较多、县乡村道交通流量较大的村;其余农村则为四类村。目前,临汾市2146个行政村和社区中,共有一类村116个、二类村259个、三类村418个、四类村1353个。
  临汾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根据村庄类别,合理配置有限的警力资源,要求各大队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力度,重点做好“纠违法、查隐患、强宣传、建台账、送服务”五项工作,推动交通安全管理从“事后整治”转变为“事前预防”。
  在纠违法方面,各大队深入农村地区,严查涉及机动车超员、违法载人、酒驾醉驾、无牌无证、逾期未报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督促农民骑行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同时,将查处的交通违法行为录入自行研发的临汾交警交通安全在线教育小程序,建立违法行为人电子档案,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
  在查隐患方面,各大队组织专门力量,重点对农村地区国省道、县乡村道进行动态隐患排查,持续加大对农村公路平交路口、路侧险要路段、国省道穿村过镇路段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严厉打击“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占道摆摊等违法行为。同时,推行“一企一警”制度,对全市企业车辆及驾驶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督促、约谈、提醒工作机制,针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限期整改。
  在强宣传方面,各大队紧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目标,加大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讲活动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同时,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在村委会门口和中小学校建设宣传专栏,利用农村大喇叭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村委会及时设置和更新交通安全提示及警示标志,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在建台账方面,各大队指导各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和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建立公安交警农村服务台账、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台账、农村交通安全基础台账、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台账,督促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员和交通安全劝导员“两员”工作职责,接受群众对各类交通安全问题的咨询和投诉。
  在送服务方面,各大队健全完善事故通报制度,定期向村委会和企业通报所属车辆和驾驶人的违法、事故等情况,分析事故规律特点和易肇事肇祸违法行为,指导开展事故预防工作。同时,提供车驾管业务上门服务,通过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辅导等方式,提醒并督促企业及时对车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办理车辆报废、审验、换证等业务;提供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服务,按照“应垫尽垫”原则,及时垫付伤者抢救费和死者丧葬费,帮助因交通事故致伤、致残或死亡人员家属申请一次性经济补助。
  此外,临汾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明确,民警每季度至少进一类村开展工作4次,进二类村开展工作3次,进三类村开展工作2次,进四类村开展工作1次。
  四类村庄分类管理、五项工作精细开展,有效解决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覆盖不全面、执法重点不明确、安全风险隐患消除不彻底等难题。
  接下来,临汾市将持续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乡、村、组三级道路交通组织,压紧压实道路交通安全基层治理三级责任;在市、县两级道路交通组织领导下,组建由乡镇主要领导兼任交通安全管理站站长、村委会书记兼任交通安全劝导站站长、村民小组组长担任交通安全劝导员的基层治理机构,形成“一乡一站”管住面、“一村一站”管住片、“一组一员”管住点的责任链条。同时,积极探索“综治网格员+”治理模式,落实基层道路交通安全领导责任、监督责任和治理责任,着力构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主体在县、管理在乡、治理在村、延伸到组”的管理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