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追星岂可逾越法律底线
· 整治职业骗薪要拔出萝卜带出泥
· 快递单新国标具有多重意义
· 图说世象 
· 治理医美乱象须突破打假难关
· 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碍
· 银行“反向抹零”实属不该
· 莫给基层准备“脚本”机会

整治职业骗薪要拔出萝卜带出泥

( 2023-04-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孟 伟

  自称有大厂工作经验和优质客户的“完美应聘者”,入职3个月业绩却为零?近日,上海警方侦破了全市首例“套路应聘”诈骗案。犯罪嫌疑人有针对性地伪造简历应聘,入职后却消极怠工甚至在多个企业同时就职,以此套路骗取用人单位工资底薪。目前,杨某某、曹某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初步查证涉案金额达5000余万元。“职业骗薪”问题被摆上了台面。
  不得不说,职业骗薪者是赤裸裸地把用人单位当成“韭菜”来收割。这些职业骗薪者利用用人单位面对大量应聘者背调成本有限、同行间信息沟通不充分的空子,进行“自我包装”,甚至研究出一套成熟的盈利模式,形成了集伪造履历材料、提供就职培训、工作日志造假、上门逼迫讨薪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骗薪团伙此前曾频频在销售人才缺口较大的私募行业“流窜”,如今开始往互联网等科技行业渗透,严重破坏行业营商环境。据相关报道,近年来仅私募行业就有上百家中小型机构遭遇了职业销售诈骗,部分机构损失金额数十万元,这些猖獗的职业骗薪者真是害人不浅。
  我们理当谴责坑人的职业骗薪者,更要依法打击职业骗薪行为。我国刑法根据诈骗金额的多少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其中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像这起案件中披露的这53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高达5000余万元,无疑触犯了刑法,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职业骗薪问题必须加以整治,而且需要拔出萝卜带出泥,对这些组团“割韭菜”的犯罪团伙进行全链条打击。除了职业骗薪者本人,对于他们背后那些伪造个人学历、工作履历、银行流水等应聘材料的制假高手;教授其应聘话术、谎称能快速提高销售业绩的“毒导师”;假冒高价值客户与用人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合同的“群众演员”;通过上门闹事等手段施压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社会大哥”,都要绳之以法、逐个清算,以高违法成本劝退以身试法者。
  要切实形成法治合力,让果断报警和出警结案实现双向奔赴。据报道,除了骗取底薪,这些团伙还会通过举报、劳动仲裁等方式扰乱企业正常运转。而最后的结果不管是劳动仲裁庭人员,还是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大多都会给出支付一定工资缓解矛盾的建议,因此用人单位只能向其支付部分工资,以致企业对于职业骗薪者的举报也颇为忌惮。所以,企业要注意搜集被骗的证据资料,并及时提供给警方,让法律为自己撑腰,识破不法分子伎俩,追回经济损失。
  此外,这起案件也警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提高合规意识,严格依法依规招贤纳士。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不难发现,这些职业骗薪者之所以能够顺利在多家公司同时任职,免缴社保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一些用人单位为了省钱,对于这些同意免缴社保的“求职者”往往敞开大门,以致降低了风控底线。根据我国劳动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缴纳社保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法定义务,不以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的不缴纳意愿而得以免除。企业要摒弃节省社保开支的“占便宜”心理,不断提升合规意识,这样才能免于掉入职业骗薪者所设的陷阱之中。
  当然,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骗薪问题,还需价值观的重塑,包括个人诚信的恪守,也包含对人才的定义。用人单位招录员工,到底所录之人是不是人才,既要看“广告”,更要看“疗效”,要打破“高学历、高能力”的固有思维,通过合规经营拒职业骗薪者于企业大门外,多多录用讲诚信、有能力的员工,真正助力企业长久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