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两会特刊
9 6/9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为企业合规改革
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 代表委员点赞我国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成就
· 加力提速行政程序法立法进程
· 图片新闻
· 完善新时代工匠人才培育保障机制
· 提升服务能力助跨境电商“出海抢单”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为粮食丰收经济稳定筑牢根基
代表委员点赞我国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成就

( 2023-03-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两会特刊
  □ 本报记者 张维
  
  五年来,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
  五年来,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五年来,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的这些信息,让所有关注耕地保护的代表委员感受到了信心与力量。
  “我备受鼓舞,倍增信心。”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盘锦市政协副主席潘元松发出的这句感慨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在他看来,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了14亿多中国人的基本口粮自给自足,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粮食安全的基础是耕地,耕地数量要足,同时质量还要高。
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地见效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一条耕地红线,关乎“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持续健全的新时代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和一揽子“长牙齿”的改革举措,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为粮食连年丰收、经济稳定发展筑牢了根基。
  自然资源部近日公布的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以2022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130万亩;建设用地6.30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440万亩,年度增幅从0.83%降至0.70%。这是在2021年首次止减回增120万亩的基础上,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
  这得益于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发文加强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对于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要在年度内补足“同等数量、质量”且“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这得益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确定了耕地保护优先序,做到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扣除必要合理情形后全部带位置纳入耕地保护任务,确保耕地实至名归。
  这得益于组织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防止“一刀切”前提下,稳妥开展了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复耕工作。
  这得益于“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地见效。“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成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一大亮点,“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以2022年为例。2022年,督察、执法与考核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党政同责到位。对31个省份发出督察意见书,约谈36个地市政府负责人,公开通报45个典型违法案例……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聚焦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对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绿化造林和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补充耕地不实等突出问题,紧盯不放,一督到底。
  执法工作对违法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采取直接立案、联合查处、挂牌督办、公开通报等方式,及时发现、严肃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等违法案件。2022年,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7起、公开通报18起重大典型土地违法案件。督促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履职尽责,严肃查处违法改变耕地用途实施非农建设行为。
守数量更要守住质量红线
  对于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代表委员坚决予以支持。
  “耕地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确保18亿亩耕地也是政策底线,不可能轻易改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工商联执委万祥军说,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认为,要坚守耕地红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为守住这一红线,还要解决部分地方耕地保护工作中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丁时勇建议,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基层耕地保护力量;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确保他们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对于守住红线“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执行到位”。
  “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更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说。
  到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然而,耕地质量总体仍然不高、布局也不尽合理,改造中低产田的任务依然很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建议提高耕地的质量,整合撂荒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进一步发挥土地产能。通过技术改进提高粮食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耕地质量,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看来,资金要有保障。“以四川省为例,此前,中央明确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但现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补贴标准仅为1000元/亩,不足全省平原地区平均建设投入水平的七分之一,省级以下自筹资金压力大。”徐芝文建议,扩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范围等,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再添一把火。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如何保护好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东北黑土区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监事长、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主任迟日大对于黑土地的保护利用格外关注。在他看来,强化黑土地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实施是落实黑土地保护法的必然要求。
  迟日大认为,要注重总结各级各地人民检察院在保护黑土地公益诉讼中的经验,加强检察技术的运用,扩大黑土地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中技术协助的时效性和覆盖范围。统筹部署检察机关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注重与政府联动治理。及时掌握公益诉讼线索相关信息,建立案件线索移送机制。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监督政府黑土地保护措施的落实。人民检察院在推动黑土地保护公益诉讼工作中要开展专项法律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开采矿产资源破坏黑土地,建立硬覆盖等污染改变黑土地性质、用途,盗挖黑土等破坏黑土地的行为进行依法监督,一经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形,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并承担相关费用。
  潘元松建议,进一步推动黑土地保护法的落实,切实保护好东北地区宝贵的黑土地。同时,加强水污染防治和重大水网建设,鼓励多用农家肥,科学实施秸秆返田,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提高耕地生物质含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建议,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和模式落地转化。加快黑土地保护科技资金投入的顶层设计,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加强黑土地保护科技成果与保护工程项目有效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建立完善的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推广服务体系。培养提升土地经营者主动应用黑土保护科技成果的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