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韩萍 徐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开启了生态保护新征程。8月16日,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按照《方案》,到202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建成;到本世纪中叶,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融合深化,全面建成更加完备、更高水平、更具影响、更美形态的生态文明高地。 围绕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方案》提出,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培育和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生态经济体系;全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建设美丽中国重要展示窗口;全力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携手共建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推动生态保护体系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塑造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示范样板;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建好管好国际高寒高海拔地区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11月24日,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4个方面设定了27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预期性指标8项。 《规划》聚焦坚决守护好“中华水塔”、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引领应对气候变化、聚力打造绿色江河源、巩固提升“青海蓝”、切实保护好高原净土、持续建设“洁净青海”、强化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10大领域,谋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对标对表《方案》,提出了“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突破口,集中攻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突出短板,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创新”的“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为青海今后5年生态环境保护设定了“路线图”。

|
|
继往开来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蓝图
|
|
|
|
( 2021-12-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韩萍 徐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开启了生态保护新征程。8月16日,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按照《方案》,到202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建成;到本世纪中叶,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融合深化,全面建成更加完备、更高水平、更具影响、更美形态的生态文明高地。 围绕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方案》提出,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培育和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生态经济体系;全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建设美丽中国重要展示窗口;全力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携手共建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推动生态保护体系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塑造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示范样板;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建好管好国际高寒高海拔地区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11月24日,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4个方面设定了27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预期性指标8项。 《规划》聚焦坚决守护好“中华水塔”、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引领应对气候变化、聚力打造绿色江河源、巩固提升“青海蓝”、切实保护好高原净土、持续建设“洁净青海”、强化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10大领域,谋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对标对表《方案》,提出了“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突破口,集中攻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突出短板,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创新”的“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为青海今后5年生态环境保护设定了“路线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