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韩萍 徐鹏
“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从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到如今31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5年来,青海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组织实施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形成了“九个一”三江源模式,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数据显示,三江源水源涵养量连续多年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创新管理体制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治多、曲麻莱4个县。 曾经,三江源地区因受“九龙治水”制约,多部门交叉管理、执法监管碎片化等,使得治水成效大打折扣。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依托原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试点区内6类15个保护地及相应管理机构,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管委会、3个派出管理处。同时,整合园区4县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保护管理。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为生态保护站,并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设立保护管理站,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 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统一行政执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立的执法监督处加挂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牌子,下设16个直属派出所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同时,将园区4县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机构,组建为园区资源环境执法局,负责县域内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青海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建立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成立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实行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判模式,依法审理三江源地区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为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保证。 优化制度供给 2017年6月,青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作为中国首部国家公园条例,明确了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职能职责、行政执法等,从立法层面解决了“九龙治水”问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项目投资、社会捐赠、志愿者管理、访客管理、国际合作交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功能分区管控、环境教育等13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标准体系导则、形象标志、标准术语等青海地方标准。 为进一步发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主体作用,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生态保护职责,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三江源自然资源资产实行一体化、集中高效统一的管理,属地县政府行使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等职责,配合管理局做好园区内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建设任务。青海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处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玉树、果洛州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中,生态保护指标占60%以上,并将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为重要内容。 同时,组织开展试点第三方评估、国际独立评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第三方评估等工作。通过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年度公报,对开展的工作进行信息发布。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网站上开通举报信箱,聘请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提升国家公园的社会治理水平。 推行一户一岗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活跃着一支生态管护员队伍。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管护队长文校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加入管护队后,政府每月发1800元工资,大家很有积极性。相比以前,除了巡护草原,山水林湖都要巡查,而且巡护次数也多了。” 文校是玉树州曲麻莱县的一名牧民,他通过申请成为了生态管护队的一员。自从成为生态管护员后,他积极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不断减少自家的牛羊,为草原生态保护尽了自己的力量。 试点以来,青海尊重牧民主体地位,注重社区发展,通过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不仅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而且调动了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筑牢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群众基础。 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实现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每年给17211名生态管护员的补助资金达3.72亿元,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有效推动牧民从生态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 为最大限度调动生态管护员工作积极性,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施行了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配发现代化巡护设备和交通工具,定期对辖区湿地、河源地、林地、草地等进行巡护,并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宣传。 同时,各园区因地制宜创新生态管护机制。黄河源园区构建“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建立“民兵+生态管护员”模式,将生态管护员全部纳入民兵编组,各乡武装部长、各村委会主任担任排长和分队长,达到了一兵多用、一专多能、军民融合集约高效的目的;澜沧江源园区创新建立以管护员为主体的生态监测队,搜集获得了多个珍稀动物繁衍生息的珍贵资料,为野生动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中的辫状水系。 多太 摄 制图/李晓军

|
|
各尽其职筑牢“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
|
|
|
|
( 2021-12-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韩萍 徐鹏
“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从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到如今31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5年来,青海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组织实施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形成了“九个一”三江源模式,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数据显示,三江源水源涵养量连续多年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创新管理体制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治多、曲麻莱4个县。 曾经,三江源地区因受“九龙治水”制约,多部门交叉管理、执法监管碎片化等,使得治水成效大打折扣。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依托原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试点区内6类15个保护地及相应管理机构,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管委会、3个派出管理处。同时,整合园区4县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保护管理。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为生态保护站,并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设立保护管理站,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 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统一行政执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立的执法监督处加挂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牌子,下设16个直属派出所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同时,将园区4县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机构,组建为园区资源环境执法局,负责县域内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青海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建立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成立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实行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判模式,依法审理三江源地区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为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保证。 优化制度供给 2017年6月,青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作为中国首部国家公园条例,明确了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职能职责、行政执法等,从立法层面解决了“九龙治水”问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项目投资、社会捐赠、志愿者管理、访客管理、国际合作交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功能分区管控、环境教育等13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标准体系导则、形象标志、标准术语等青海地方标准。 为进一步发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主体作用,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生态保护职责,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三江源自然资源资产实行一体化、集中高效统一的管理,属地县政府行使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等职责,配合管理局做好园区内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建设任务。青海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处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玉树、果洛州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中,生态保护指标占60%以上,并将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为重要内容。 同时,组织开展试点第三方评估、国际独立评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第三方评估等工作。通过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年度公报,对开展的工作进行信息发布。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网站上开通举报信箱,聘请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提升国家公园的社会治理水平。 推行一户一岗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活跃着一支生态管护员队伍。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管护队长文校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加入管护队后,政府每月发1800元工资,大家很有积极性。相比以前,除了巡护草原,山水林湖都要巡查,而且巡护次数也多了。” 文校是玉树州曲麻莱县的一名牧民,他通过申请成为了生态管护队的一员。自从成为生态管护员后,他积极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不断减少自家的牛羊,为草原生态保护尽了自己的力量。 试点以来,青海尊重牧民主体地位,注重社区发展,通过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不仅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而且调动了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筑牢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群众基础。 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实现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每年给17211名生态管护员的补助资金达3.72亿元,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有效推动牧民从生态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 为最大限度调动生态管护员工作积极性,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施行了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配发现代化巡护设备和交通工具,定期对辖区湿地、河源地、林地、草地等进行巡护,并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宣传。 同时,各园区因地制宜创新生态管护机制。黄河源园区构建“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建立“民兵+生态管护员”模式,将生态管护员全部纳入民兵编组,各乡武装部长、各村委会主任担任排长和分队长,达到了一兵多用、一专多能、军民融合集约高效的目的;澜沧江源园区创新建立以管护员为主体的生态监测队,搜集获得了多个珍稀动物繁衍生息的珍贵资料,为野生动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中的辫状水系。 多太 摄 制图/李晓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