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文苑
9 8/9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夏日望远山
· 父亲的爷儿窝
· 一个八零后的出行变奏曲
· 延安
· 一路辉煌
· 故乡的夏天
· 书法
· 面朝大海,鲁迅走来
· 蒜酱

一个八零后的出行变奏曲

( 2021-06-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文苑
  □ 曹吉锋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沂蒙山,属于沐浴在改革开放阳光下成长的一代。那个年代,庄户人家的日子还过得比较紧巴,勉强能够维持温饱,出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在家庭普遍不富裕的情况下,自行车也算是一个大物件,价格大概是两三百元,差不多要花掉一个家庭大半年的收入。
  打我记事起,我家便有一辆金鹿牌的大弯把自行车,那是父母结婚时置办的“三大件”之一。每每出远门,父亲便用自行车搭着我和妹妹,妹妹坐在前头大梁加装的藤座椅上,我则叉开两条腿坐在车后座上。车后座是用四根铁条焊接而成的铁框框,一路上颠颠簸簸,上坡下坡,硌的我屁股痛。每次出发的时候,父亲先是推着自行车来一段助跑,左脚踩着脚蹬,右脚用力地蹬一下地面,然后把右脚从车座和坐着妹妹的藤椅中间快速地抽过去,接着再用力地踩脚蹬,车子便在歪歪扭扭地前进一段后平稳前行了。
  小学时期,每当我考试成绩好的时候,父亲给我的最大奖励便是带我到30多里外的县城书店买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每次我坐在车后座上,看着父亲用力蹬车时的背影,一路上不断有树木、房屋和车辆从我的面前闪过,遇到路上有人或动物时,父亲便按下右边车把上的铃铛,发出“叮铃叮铃”的脆响。
  1995年的春天,我家买了一辆钱江牌摩托车,我的出行交通工具也实现了由人力向动力的转变。此后一直到我高中毕业的6年间,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是父亲骑着摩托车接送我上下学和给我送饭,那辆钱江牌摩托车也成为陪伴我求学之路上的最亲密的伙伴。有一天,父亲骑着摩托车给我送饭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浑身被淋得湿透,但送到我手中饭菜依然是热乎的。我看着像落汤鸡一样的父亲,内心突然涌起一股感动,鼻子酸酸的,我回过头去,轻轻地拭去眼角的泪水……
  2005年大学毕业后,读研求职找工作,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我在有着“红豆生南国”之称的邕城安顿下来。十几年的时间里,我骑过公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挤过公交车和地铁,搭乘过绿皮和红皮的火车,又体验过“和谐号”“复兴号”的动车和高铁,还乘坐过飞机。后来,我又添置了一辆小汽车,满足一家4口的出行需要,时不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交通工具的多样性,丰富了人们的出行选择。特别是动车和高铁的发展,几千里的路程,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朝发夕至、夕发朝至成为家常便饭,古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梦想早已实现。
  从人力到燃油动力再到电力,从日晒雨淋到宽敞舒适,从时速2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从地下到天上,从国内走向世界,交通工具的变化谱写了我国普通百姓出行的变奏曲,也见证了交通事业的兴旺发达,给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基础,也让普通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出行红利。
  我坚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们的出行变奏曲一定能够弹得更响,传的更远,唱的更美。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