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政法调研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增强普法实效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坚持用“四种意识”统领新时代检察工作
· 创新治理实践 引领政法发展

创新治理实践引领政法发展

( 2021-02-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调研
  胡晓海 江西省南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做到真学真信笃行,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一、筑法治之基,提升学法守法用法的水平
  政法领导干部作为直接与法打交道的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一是看本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政法队伍作为党和人民的“刀把子”、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具体落实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各环节,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提高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是察本源。依法保障人民幸福生活这个最大的人权,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用法治手段保护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才能真正做到用法治方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提本领。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必须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领悟,在思想上坚信、行动上坚定,要学出坚定信仰,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
  二、行法治之力,守护安全安定安宁的大局
  政法机关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能,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好地转化为政法机关履行使命的生动实践。
  一是固根本,化解“两种矛盾”。固根本,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一方面,大国崛起离不开政治安全,政法机关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处理敏感问题,严格执行落实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另一方面,经济繁荣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政法机关必须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准确把握维权与维稳的关系,既依法保护合法诉求,又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为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稳预期,聚焦“两大循环”。稳预期,关键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政法机关要坚持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生产经营权益,审慎办理新技术新应用案件,努力为保护支持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政法机关必须主动适应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海外利益不断拓展的新形势,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加强涉外执法司法合作和国际法研究运用,努力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营造一流的法治环境。
  三是利长远,提升“两个指数”。利长远,关键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升安全感、满意度。一方面,除暴安良是政法机关不变的天然职责,必须聚焦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问题,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制度化,用法治手段打击整治电信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全方位守护群众平安。另一方面,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永恒的价值追求,必须聚焦当前司法运行堵点和司法监督盲点,不断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型司法制度的落实,全面提升司法质效,全方位赢得群众满意。
  三、积法治之势,实现共治共建共享的格局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共治共建共享。
  一是良法才能善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一元两级多层次”立法体制的优势,从社会治理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展规律出发,紧扣社会反响焦点、关注群众反映热点、捕捉法律法规盲点,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点面结合地推进社会重点领域立法,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法治体系。
  二是依法才能共治。施治的出发点是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就方式而言,是不断回应公众需求的、多中心良性互动的过程。就结果而言,是公平、公正、公开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公众有序参与,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和谐包容的社会形态。为此,我们必须善用法治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制度安排,按法定程序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治理职能,用法治框架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决策提供常态渠道,最大限度画好法治的“同心圆”。
  三是尊法才能施治。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在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体现法治精神,让法治精神渗透到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中,使法律价值观成为公众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必须加大普法宣法讲法的力度,以民法典施行为契机,持续加大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力度,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连点扩面,推动法治文化阵地的改造建设,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推动全社会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