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王进
“住了十几年的房子,今天终于拿到红本本了,没想到刚成立的中心真的很顶用,这下彻底踏实了!”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美水街道北关社区居民王亚莉高兴地说。 王亚莉所说的“中心”是刚建立不久的甘泉县综治中心。今年以来,甘泉县将综治工作定位为“民心工程”“底线工程”紧抓不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下访接访,面对面为群众解难题;通过专题会议破解工作瓶颈、明确推进路径。在此基础上,当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力推动县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着力实现矛盾纠纷全域性排查、精准化分派、多维度化解,让综治中心切实成为解纷“终点站”、平安“压舱石”。 如今,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甘泉县已连续3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县。 甘泉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作为区域内城乡迁移活跃地带,人口流动带来的房产确权、邻里纠纷、就业争议等矛盾隐患较为突出。 如何精准回应群众多元化解纷需求?甘泉县结合县域实际,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于今年6月底,推动县综治中心充分盘活资源,与信访局进行场所整合、业务融合,圆满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 走进甘泉县综治中心,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划分清晰。中心内设有“樊九平”专职调解、信访接待、劳动仲裁、行政复议、速裁法庭等10个功能室。 据了解,通过该中心能实现矛盾纠纷全量受理、统一分流、归口办理。中心依托延安市综治信息平台、综治视联网和“平安延安E通”App,搭建起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事件上报处置、会议视频调度“一体化”综合治理平台,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多样事、解百家愁”。 中心建好了,如何激活中心工作效能?实践中,甘泉县有三大“招”。 一是整合资源聚合力,架起说事“连心桥”。该县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调解联盟”工作法,充分发挥常驻、轮驻、随驻单位职能优势,吸纳13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36名金牌调解员及甘泉县人民法院10名常驻专职调解员加入调解队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诉求响应网络,以“攥指成拳”的协同效应,凝聚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力量。 二是优化机制建体系,织牢风险“防控网”。全县科学划分网格1575个,配备网格员1594名,全面推行“党组织+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实现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同时,建立“村级五抓早、镇级五精准、县级五强化”分层化解体系,从源头遏制矛盾升级。在此基础上,该县创新推行县级领导常态化轮驻值班接访机制,通过三维设计,即时间固定化轮班,设立每周领导集中接访日,变“盲目上访”为“精准对接”;空间下沉式轮班,推动接访点向村社延伸;效能聚合型轮班,依托“高位协调”优势,以“轮班领导+一案一专班”模式破解积案,实现机制效能的突破。 三是品牌引领提质效,打造解纷“终点站”。甘泉县持续擦亮“樊九平”调解品牌,创新推行矛盾调解“五心十法”,实行“分层分级调、点单派单调、联动联合调”模式,构建县镇村三级“樊九平式”调解组织体系,利用“百警连万家”警民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对简易纠纷进行快速调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纠纷实质化解的良好效果。 据统计,甘泉县综治中心自今年6月运行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550人次,受理各类群众诉求165件,依托法官工作室、劳动仲裁室、“樊九平”专职调解室开展前端调解99件,较前期调解案件量提升近15%。 “甘泉县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行,推动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分散作战’向‘系统协同’、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为平安甘泉、幸福甘泉建设筑牢了根基。”甘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齐小昕说。

|
| 陕西甘泉三招激活综治中心工作效能
|
| 打造解纷“终点站”平安“压舱石”
|
|
|
|
|
|
| ( 2025-11-0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王进
“住了十几年的房子,今天终于拿到红本本了,没想到刚成立的中心真的很顶用,这下彻底踏实了!”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美水街道北关社区居民王亚莉高兴地说。 王亚莉所说的“中心”是刚建立不久的甘泉县综治中心。今年以来,甘泉县将综治工作定位为“民心工程”“底线工程”紧抓不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下访接访,面对面为群众解难题;通过专题会议破解工作瓶颈、明确推进路径。在此基础上,当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力推动县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着力实现矛盾纠纷全域性排查、精准化分派、多维度化解,让综治中心切实成为解纷“终点站”、平安“压舱石”。 如今,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甘泉县已连续3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县。 甘泉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作为区域内城乡迁移活跃地带,人口流动带来的房产确权、邻里纠纷、就业争议等矛盾隐患较为突出。 如何精准回应群众多元化解纷需求?甘泉县结合县域实际,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于今年6月底,推动县综治中心充分盘活资源,与信访局进行场所整合、业务融合,圆满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 走进甘泉县综治中心,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划分清晰。中心内设有“樊九平”专职调解、信访接待、劳动仲裁、行政复议、速裁法庭等10个功能室。 据了解,通过该中心能实现矛盾纠纷全量受理、统一分流、归口办理。中心依托延安市综治信息平台、综治视联网和“平安延安E通”App,搭建起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事件上报处置、会议视频调度“一体化”综合治理平台,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多样事、解百家愁”。 中心建好了,如何激活中心工作效能?实践中,甘泉县有三大“招”。 一是整合资源聚合力,架起说事“连心桥”。该县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调解联盟”工作法,充分发挥常驻、轮驻、随驻单位职能优势,吸纳13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36名金牌调解员及甘泉县人民法院10名常驻专职调解员加入调解队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诉求响应网络,以“攥指成拳”的协同效应,凝聚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力量。 二是优化机制建体系,织牢风险“防控网”。全县科学划分网格1575个,配备网格员1594名,全面推行“党组织+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实现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同时,建立“村级五抓早、镇级五精准、县级五强化”分层化解体系,从源头遏制矛盾升级。在此基础上,该县创新推行县级领导常态化轮驻值班接访机制,通过三维设计,即时间固定化轮班,设立每周领导集中接访日,变“盲目上访”为“精准对接”;空间下沉式轮班,推动接访点向村社延伸;效能聚合型轮班,依托“高位协调”优势,以“轮班领导+一案一专班”模式破解积案,实现机制效能的突破。 三是品牌引领提质效,打造解纷“终点站”。甘泉县持续擦亮“樊九平”调解品牌,创新推行矛盾调解“五心十法”,实行“分层分级调、点单派单调、联动联合调”模式,构建县镇村三级“樊九平式”调解组织体系,利用“百警连万家”警民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对简易纠纷进行快速调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纠纷实质化解的良好效果。 据统计,甘泉县综治中心自今年6月运行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550人次,受理各类群众诉求165件,依托法官工作室、劳动仲裁室、“樊九平”专职调解室开展前端调解99件,较前期调解案件量提升近15%。 “甘泉县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行,推动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分散作战’向‘系统协同’、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为平安甘泉、幸福甘泉建设筑牢了根基。”甘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齐小昕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