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周静宜 周吕妍
近日,家住江苏省高邮市甘垛镇西张村的陈大爷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因为村东头一处鸡粪处理厂的异味问题,他和附近几户邻居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多次跟厂主沟通无果后,大家一度准备联名信访。 后来陈大爷向村网格员小张反映了情况,没想到,几天后小张就组织厂主、镇环保办、综合执法队和调解员等来到村综治中心调解室协调沟通,不到两个小时就促成厂主同意关停鸡粪处理厂并拆除相关设备。目前,该厂已全面拆除,场地清理完毕并进行药物除臭,周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这背后,正是高邮市正在运行的“网格+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机制在发挥作用。该机制像一套精密的“城市治理微循环系统”,让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能够早发现、快响应、真解决。 矛盾早发现 “网格+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机制的源头活水,来自一处处活跃在基层的“毛细血管”。网格员小吴对此深有体会,他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登记,而是每天带着“找事”的任务去巡查。网格员穿梭在千家万户的一串串脚步,织成了无形的“防护网”,让矛盾产生的苗头无所遁形。 “有一次,我在巡查时发现,村民老张因家里菜地被破坏跟高压塔基施工人员发生口角,眼看就要动手,我赶忙劝解并联系项目经理向老张保证进行赔偿,矛盾当场得以平息。这种小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成为一场更大纠纷的导火索。”小吴说,发现问题,能现场劝解的当场就办,办不了的,指尖一动,信息立刻上报。 这张“网”还在不断扩展。社区里的老党员、热心志愿者,甚至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和快递员,都被发展成为捕捉社情民意的灵敏触角。前不久,正是一位外卖小哥在送餐时,发现某栋楼里有两户人家因为楼道堆物问题剑拔弩张,他迅速联系网格员和物业人员上门,一场潜在的激烈冲突消弭于无形。 解纷有章法 矛盾上报后,相关信息会进入一个设计精巧的“分流器”和“处理器”——“四级调处”体系。 “这就像一个治理‘金字塔’。”高邮市综治中心负责人说,塔基是网格,处理像邻里口角这样的“微矛盾”;往上是村社区,解决网格上报的“小纠纷”;再往上是乡镇,调处村社区难以解决的“硬骨头”;塔尖是市级,专攻跨领域、跨部门的“疑难杂症”。每一级都有明确的处理时限,确保矛盾不滞留、不升级。 如果调解失败了怎么办?该机制还内置一道“三层过滤”的法治路径。“我们鼓励‘调解优先’,但这不等于和稀泥。”高邮市综治中心负责人解释说,对于调解不成的,明确引导当事人走仲裁、行政复议或诉讼等法定程序;对于无法导入上述程序且当事人坚持信访的事项,信访部门受理后转交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通过信访程序依法办理,确保每个矛盾都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出路。 结案显温度 走进高邮市综治中心指挥大厅,各类矛盾纠纷数据在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一目了然。这里,就是整个机制的“智慧大脑”。 “从矛盾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它在系统里就生成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平台管理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每个案子现在在哪个层级、由谁在处理、用了多长时间、处理结果如何,我们全程跟踪,直到最终‘销号’。” 据介绍,结案并不代表服务的结束。线上,市级回访专员会进行电话回访;线下,网格员会再次上门,像老朋友一样聊聊近况。这种“双线回访”确保了案结事了。 自高邮市“网格+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机制全面推行一个多月以来,已通过网格层面排查并上报矛盾纠纷1019件,成功化解923件,化解率90.6%。如今,基层网格员队伍这张看不见的“网”和综治中心这座矛盾化解“驿站”,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治理生态。

|
|
|
| 一网兜起大小事 一站解开万千结
|
| 江苏高邮“网格+综治中心”全链条化解纠纷
|
|
|
|
| ( 2025-11-0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周静宜 周吕妍
近日,家住江苏省高邮市甘垛镇西张村的陈大爷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因为村东头一处鸡粪处理厂的异味问题,他和附近几户邻居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多次跟厂主沟通无果后,大家一度准备联名信访。 后来陈大爷向村网格员小张反映了情况,没想到,几天后小张就组织厂主、镇环保办、综合执法队和调解员等来到村综治中心调解室协调沟通,不到两个小时就促成厂主同意关停鸡粪处理厂并拆除相关设备。目前,该厂已全面拆除,场地清理完毕并进行药物除臭,周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这背后,正是高邮市正在运行的“网格+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机制在发挥作用。该机制像一套精密的“城市治理微循环系统”,让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能够早发现、快响应、真解决。 矛盾早发现 “网格+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机制的源头活水,来自一处处活跃在基层的“毛细血管”。网格员小吴对此深有体会,他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登记,而是每天带着“找事”的任务去巡查。网格员穿梭在千家万户的一串串脚步,织成了无形的“防护网”,让矛盾产生的苗头无所遁形。 “有一次,我在巡查时发现,村民老张因家里菜地被破坏跟高压塔基施工人员发生口角,眼看就要动手,我赶忙劝解并联系项目经理向老张保证进行赔偿,矛盾当场得以平息。这种小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成为一场更大纠纷的导火索。”小吴说,发现问题,能现场劝解的当场就办,办不了的,指尖一动,信息立刻上报。 这张“网”还在不断扩展。社区里的老党员、热心志愿者,甚至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和快递员,都被发展成为捕捉社情民意的灵敏触角。前不久,正是一位外卖小哥在送餐时,发现某栋楼里有两户人家因为楼道堆物问题剑拔弩张,他迅速联系网格员和物业人员上门,一场潜在的激烈冲突消弭于无形。 解纷有章法 矛盾上报后,相关信息会进入一个设计精巧的“分流器”和“处理器”——“四级调处”体系。 “这就像一个治理‘金字塔’。”高邮市综治中心负责人说,塔基是网格,处理像邻里口角这样的“微矛盾”;往上是村社区,解决网格上报的“小纠纷”;再往上是乡镇,调处村社区难以解决的“硬骨头”;塔尖是市级,专攻跨领域、跨部门的“疑难杂症”。每一级都有明确的处理时限,确保矛盾不滞留、不升级。 如果调解失败了怎么办?该机制还内置一道“三层过滤”的法治路径。“我们鼓励‘调解优先’,但这不等于和稀泥。”高邮市综治中心负责人解释说,对于调解不成的,明确引导当事人走仲裁、行政复议或诉讼等法定程序;对于无法导入上述程序且当事人坚持信访的事项,信访部门受理后转交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通过信访程序依法办理,确保每个矛盾都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出路。 结案显温度 走进高邮市综治中心指挥大厅,各类矛盾纠纷数据在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一目了然。这里,就是整个机制的“智慧大脑”。 “从矛盾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它在系统里就生成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平台管理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每个案子现在在哪个层级、由谁在处理、用了多长时间、处理结果如何,我们全程跟踪,直到最终‘销号’。” 据介绍,结案并不代表服务的结束。线上,市级回访专员会进行电话回访;线下,网格员会再次上门,像老朋友一样聊聊近况。这种“双线回访”确保了案结事了。 自高邮市“网格+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机制全面推行一个多月以来,已通过网格层面排查并上报矛盾纠纷1019件,成功化解923件,化解率90.6%。如今,基层网格员队伍这张看不见的“网”和综治中心这座矛盾化解“驿站”,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治理生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