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钟冉 “多亏民警主动上门,帮我们解决了纠纷。”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和睦新村居民王大伯紧紧握着社区民警沈宏的手说。此前,王大伯因邻居装修噪声与其发生多次口角甚至推搡,沈宏走访发现苗头后,联合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员上门疏导,最终促成和解。 这是杭州公安深耕基层治理、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模式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杭州市公安局以“专业力量+机制创新+数据赋能”为支撑,构建“统筹协同聚合力、源头防控筑根基、多元化解解难题”的全周期智能化矛盾纠纷风险防控体系,完成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治理变革。 截至目前,全市依托全维数智基础防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数智矛调”模块,入库各类矛盾纠纷46.3万余起,化解率达99.7%;排查预警重点风险1347起,化解率达96.4%,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协同共治 “以前部门信息不通,办一件事要跑多个地方,现在有了统筹平台,效率高多了。”杭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防控治理中心负责人蒋裕城介绍说,杭州公安牵头搭建“数智矛调”模块,整合“110报警、网格排查、群众反馈、部门流转、重点人群随访”五大线索源,联动司法、妇联、信访等多部门资源,形成“信息共享、线索互推、联合处置”机制。同时运用AI技术搭建“听风”模型,对矛盾纠纷进行智能分析、动态评估并推送处置方案。目前,该平台日均处置线索2500余条。 为拓展治理维度,杭州公安会同市委政法委、教育局等多部门推进“一呼百应”共治单元建设,将医院、学校、商场、企业等单位纳入多元参与矛盾纠纷治理的共治链,实现公安机关风险感知源的拓展延伸。 这种“党政主导、公安主推、单位主体靠前”的共治模式,与平台形成互补——平台侧重部门数据协同,“一呼百应”共治单元则激活社会单元活力。 今年3月,西湖区某小区业主因物业问题多次反映,平台通过智能分析评估此纠纷如不及时处置,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信访投诉,因此向属地派出所进行了预警提示。 派出所第一时间协调社区、业主代表、物业公司及物价部门召开现场会,3天内制定解决方案,避免了矛盾升级。 内外联动 “过去遇到非警务矛盾,民警常陷入‘两难’——不管,群众有意见;管了,又缺少其他部门支撑。现在通过联动机制,能精准分流、协同处置,效率明显提升。”杭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管理支队派出所工作指导大队副大队长邵奇说。 杭州公安以“110社会联动”等为依托,一方面通过《公安提示函》、联席会议推动属地党委、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担责;另一方面出台《非警务事项分级分类协同处置办法》,明确“接报即分、分办即处”流程,实现非警务矛盾“一键流转、多方处置”。 近日,钱塘区高教园区内,有大学生反映存在劳务中介利用合同漏洞不退还押金情况。钱塘公安通过平台捕捉这一高频诉求后,从治理角度出发,联动劳动监察等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虚假招聘行为,依法处理涉事公司。 同时,钱塘公安还复盘案例形成“兼职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指南”,在寒暑假前提示民警进校宣传、在校警驿站提供法律服务,从源头减少纠纷。 “要是以前,可能只是协调单家中介退款,现在联动部门根治问题,还能提前预防,效果完全不一样。”闻潮派出所副所长徐磊说。 今年以来,杭州公安累计分流非警务事项37.36万起,分流率达56.34%;重复报警率降至11.9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通过联动机制,公安机关既能集中精力聚焦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主责主业,又能推动各部门形成治理合力,让矛盾纠纷“有人管、管得好”。 五联共调 “原本以为要上法庭,没想到3天就解决了。”杭州市临平区居民王某感慨道。 此前,他与楼上邻居许某因水管爆裂渗水发生纠纷,家具受损后协商无果。临平派出所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调解员、签约律师和物业人员启动“五联共调”,仅用3天便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为破解调解力量单一问题,杭州公安在“三所联调”(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础上,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卫健委构建“公安牵头、人民调解主导、律师支撑、法庭背书、心理疏导”的“五联共调”机制,让群众通过“一站式”服务就能解决矛盾、解决烦忧。 杭州按“网格布局”建成140个联合调解工作站,配备专兼职调解员689名、签约律师317名。自“五联共调”机制建立以来,工作站化解重点矛盾10837起,化解率超98%。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运用大数据思路和共治理念,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拓展排查广度和深度、提升‘五联共调’效能,持续深化矛盾纠纷防控体系,切实把隐患消除在萌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杭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宏光介绍说。

|
| 杭州公安创新解纷模式提升群众安全感
|
| 智慧平台+共治模式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
|
|
|
|
|
| ( 2025-10-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钟冉 “多亏民警主动上门,帮我们解决了纠纷。”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和睦新村居民王大伯紧紧握着社区民警沈宏的手说。此前,王大伯因邻居装修噪声与其发生多次口角甚至推搡,沈宏走访发现苗头后,联合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员上门疏导,最终促成和解。 这是杭州公安深耕基层治理、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模式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杭州市公安局以“专业力量+机制创新+数据赋能”为支撑,构建“统筹协同聚合力、源头防控筑根基、多元化解解难题”的全周期智能化矛盾纠纷风险防控体系,完成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治理变革。 截至目前,全市依托全维数智基础防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数智矛调”模块,入库各类矛盾纠纷46.3万余起,化解率达99.7%;排查预警重点风险1347起,化解率达96.4%,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协同共治 “以前部门信息不通,办一件事要跑多个地方,现在有了统筹平台,效率高多了。”杭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防控治理中心负责人蒋裕城介绍说,杭州公安牵头搭建“数智矛调”模块,整合“110报警、网格排查、群众反馈、部门流转、重点人群随访”五大线索源,联动司法、妇联、信访等多部门资源,形成“信息共享、线索互推、联合处置”机制。同时运用AI技术搭建“听风”模型,对矛盾纠纷进行智能分析、动态评估并推送处置方案。目前,该平台日均处置线索2500余条。 为拓展治理维度,杭州公安会同市委政法委、教育局等多部门推进“一呼百应”共治单元建设,将医院、学校、商场、企业等单位纳入多元参与矛盾纠纷治理的共治链,实现公安机关风险感知源的拓展延伸。 这种“党政主导、公安主推、单位主体靠前”的共治模式,与平台形成互补——平台侧重部门数据协同,“一呼百应”共治单元则激活社会单元活力。 今年3月,西湖区某小区业主因物业问题多次反映,平台通过智能分析评估此纠纷如不及时处置,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信访投诉,因此向属地派出所进行了预警提示。 派出所第一时间协调社区、业主代表、物业公司及物价部门召开现场会,3天内制定解决方案,避免了矛盾升级。 内外联动 “过去遇到非警务矛盾,民警常陷入‘两难’——不管,群众有意见;管了,又缺少其他部门支撑。现在通过联动机制,能精准分流、协同处置,效率明显提升。”杭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管理支队派出所工作指导大队副大队长邵奇说。 杭州公安以“110社会联动”等为依托,一方面通过《公安提示函》、联席会议推动属地党委、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担责;另一方面出台《非警务事项分级分类协同处置办法》,明确“接报即分、分办即处”流程,实现非警务矛盾“一键流转、多方处置”。 近日,钱塘区高教园区内,有大学生反映存在劳务中介利用合同漏洞不退还押金情况。钱塘公安通过平台捕捉这一高频诉求后,从治理角度出发,联动劳动监察等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虚假招聘行为,依法处理涉事公司。 同时,钱塘公安还复盘案例形成“兼职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指南”,在寒暑假前提示民警进校宣传、在校警驿站提供法律服务,从源头减少纠纷。 “要是以前,可能只是协调单家中介退款,现在联动部门根治问题,还能提前预防,效果完全不一样。”闻潮派出所副所长徐磊说。 今年以来,杭州公安累计分流非警务事项37.36万起,分流率达56.34%;重复报警率降至11.9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通过联动机制,公安机关既能集中精力聚焦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主责主业,又能推动各部门形成治理合力,让矛盾纠纷“有人管、管得好”。 五联共调 “原本以为要上法庭,没想到3天就解决了。”杭州市临平区居民王某感慨道。 此前,他与楼上邻居许某因水管爆裂渗水发生纠纷,家具受损后协商无果。临平派出所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调解员、签约律师和物业人员启动“五联共调”,仅用3天便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为破解调解力量单一问题,杭州公安在“三所联调”(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础上,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卫健委构建“公安牵头、人民调解主导、律师支撑、法庭背书、心理疏导”的“五联共调”机制,让群众通过“一站式”服务就能解决矛盾、解决烦忧。 杭州按“网格布局”建成140个联合调解工作站,配备专兼职调解员689名、签约律师317名。自“五联共调”机制建立以来,工作站化解重点矛盾10837起,化解率超98%。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运用大数据思路和共治理念,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拓展排查广度和深度、提升‘五联共调’效能,持续深化矛盾纠纷防控体系,切实把隐患消除在萌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杭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宏光介绍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