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法普法
|
|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通讯员 宋学勤 江西赣州,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孕育了跨越时空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 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加强红色法治文化的保护挖掘、宣传推广和传承转化,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相融合,打造赣南红色法治文化品牌,有力提升了普法效果。 “哎呀嘞,制定兴国土地法,立法理念蛮靠前……”近日,在兴国县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内,一群“红领巾”讲解员正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向游客宣传《兴国土地法》的内容和意义,并讲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支由青少年学生、“法律明白人”、民间艺人组成的山歌理论宣讲队,编创了《知法守法一路歌》《制定兴国土地法》等860余首普法山歌,并培育150余名“红领巾”讲解员,为游客讲述红色法治故事500余场次。 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红色基因。近年来,赣州将“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法治文化”纳入法治建设规划,制定出台《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创新提出非国有革命遗址旧址由政府承担维护修缮责任,推进革命遗址保护法治化。 据统计,红井革命旧址群等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得以完整保留,并建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等27个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其中1个获评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9个获评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赣州将红色法治精品场馆纳入“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红色旅游线路,组织学生、律师等走进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现场讲述红色法治故事,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法治文化熏陶,坚定法治信仰。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位于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有一处红色法治文化园。“30万于都人民保守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今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长征源合唱团成员陈香兰对着手机镜头,结合保守国家秘密法,向网友和在场观众讲起于都人民保守秘密、助力红军顺利渡河的感人故事。 为加大对法治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赣州各地打破传统普法模式的局限性,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实现从单纯依靠“线下”普法到“线下+线上”普法齐发力,从“单一化”普法到“多元化”普法,从“灌输式”普法到“互动式”普法的转变,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展示法治文化成果。 同时,赣州十分注重将法治文化与基层群众生活、赣南特色文艺、客家文化等有机融合,着力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普法文艺融合发展、法治文化精品创作,打造赣南普法特色品牌。 “一村有赌一村坏,一屋有赌一屋败;总爱你就肯来赌,唔怕你的家门大……”在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法律明白人”王焕平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山歌老王”。30多年来,王焕平创作了《戒赌歌》等300多首唱词。截至目前,“山歌老王”普法宣讲队义务宣讲1200多场,受众超11万人次。 据了解,赣州围绕“一地一特色、一县一精品”目标,依托兴国山歌、安远采茶戏、全南车马灯等地方文艺形式,打造独具赣南韵味的法治文艺节目,并推出“赣南律师来说法”“赣南表嫂来学法”等系列普法微视频,以“山歌+短视频”“情景剧+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快餐式”普法,受众超过500万人次,普法好声音已“飞”入千家万户。

|
| 赣州深挖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
| 普法好声音“飞”入千家万户
|
|
|
|
|
|
| ( 2025-10-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守法普法 |
|
|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通讯员 宋学勤 江西赣州,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孕育了跨越时空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 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加强红色法治文化的保护挖掘、宣传推广和传承转化,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相融合,打造赣南红色法治文化品牌,有力提升了普法效果。 “哎呀嘞,制定兴国土地法,立法理念蛮靠前……”近日,在兴国县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内,一群“红领巾”讲解员正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向游客宣传《兴国土地法》的内容和意义,并讲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支由青少年学生、“法律明白人”、民间艺人组成的山歌理论宣讲队,编创了《知法守法一路歌》《制定兴国土地法》等860余首普法山歌,并培育150余名“红领巾”讲解员,为游客讲述红色法治故事500余场次。 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红色基因。近年来,赣州将“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法治文化”纳入法治建设规划,制定出台《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创新提出非国有革命遗址旧址由政府承担维护修缮责任,推进革命遗址保护法治化。 据统计,红井革命旧址群等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得以完整保留,并建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等27个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其中1个获评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9个获评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赣州将红色法治精品场馆纳入“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红色旅游线路,组织学生、律师等走进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现场讲述红色法治故事,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法治文化熏陶,坚定法治信仰。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位于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有一处红色法治文化园。“30万于都人民保守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今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长征源合唱团成员陈香兰对着手机镜头,结合保守国家秘密法,向网友和在场观众讲起于都人民保守秘密、助力红军顺利渡河的感人故事。 为加大对法治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赣州各地打破传统普法模式的局限性,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实现从单纯依靠“线下”普法到“线下+线上”普法齐发力,从“单一化”普法到“多元化”普法,从“灌输式”普法到“互动式”普法的转变,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展示法治文化成果。 同时,赣州十分注重将法治文化与基层群众生活、赣南特色文艺、客家文化等有机融合,着力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普法文艺融合发展、法治文化精品创作,打造赣南普法特色品牌。 “一村有赌一村坏,一屋有赌一屋败;总爱你就肯来赌,唔怕你的家门大……”在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法律明白人”王焕平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山歌老王”。30多年来,王焕平创作了《戒赌歌》等300多首唱词。截至目前,“山歌老王”普法宣讲队义务宣讲1200多场,受众超11万人次。 据了解,赣州围绕“一地一特色、一县一精品”目标,依托兴国山歌、安远采茶戏、全南车马灯等地方文艺形式,打造独具赣南韵味的法治文艺节目,并推出“赣南律师来说法”“赣南表嫂来学法”等系列普法微视频,以“山歌+短视频”“情景剧+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快餐式”普法,受众超过500万人次,普法好声音已“飞”入千家万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