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法普法
|
|
□ 本报记者 张驰 范瑞恒
建成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阵地优秀品牌58个,培养3.7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6个,遴选2000余名法治副校长覆盖全市中小学校,村(居)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实现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 这是天津自开展“八五”普法以来,交出的部分答卷。 五年来,天津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推动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津门传统文化等融合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滋养、相互赋能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提供机制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八五”普法伊始,天津就沿着这样的思路纲举目张,搭建普法宣传的“四梁八柱”。 2021年,天津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三次会议暨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部署启动“八五”普法工作。 同年,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天津出台“八五”普法规划,提出加强普法大数据研判机制建设,深化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普法需求的研判分析,掌握普法工作的重点、热点,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定主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推送的普法模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年来,天津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推出430余部短剧和微视频、3期沙龙活动、50余期“您关注的问题 我宣讲的主题”系列微课堂,线上线下受众超百万;打造民法典主题地铁专列、公交和游船,形成城市流动法治风景线;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及所属商会联系机制,开展“律企同行—法护营商”法治体检专项活动,涵盖企业1.2万余家。 机制保障远不止于此。 2023年,天津普法工作迎来新的里程碑。这一年的9月1日,《天津市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施行,标志着该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 “该条例的出台为天津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推动全市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天津市人大有关立法咨询专家评价道。 此外,围绕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繁荣法治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天津还出台多部制度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同时将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立法机关对新通过的地方性法规采取立法解读、内容宣讲等形式进行阐释,司法、执法部门在办案中充分释法说理,法律服务部门在服务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 聚焦重点群体 2014年,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工作,天津建设了网上学法用法考法系统,集“法律学习、法律知识考试、信息互通、综合管理”四大模块于一体。 如今,天津已通过上述系统连续12年开展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考试,覆盖12万余人,通过多年连续的学法、普法、考法,该市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除了在“渠道”上下功夫,天津还在“内容”上想办法,构建“一个共性清单+各领域个性清单”的“1+N”学法用法体系。其中“共性清单”覆盖党内法规、国家法律等重点法律法规达80余部;“个性清单”则覆盖教育、人力社保、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多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不断拓展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路径。 一组数据彰显天津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成效: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市12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网上考法合格率均为100%;在一项调查问卷中,超过90%的国家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的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 在普法工作的推动过程中,除了国家工作人员,天津还紧紧抓住青少年群体。 今年9月28日,天津市武清区司法局东蒲洼司法所联合双口强制隔离戒毒所在辖区杨村第十二小学举办主题法治报告会。 东蒲洼司法所所长苏俊宇介绍称,防范校园欺凌是本次报告会的重点内容之一,他们以解读典型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只是针对青少年开展普法的一个缩影。 天津还在青少年成人仪式、学生毕业仪式等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全市1400多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每区建成一个以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创新宣传载体 小青:“许官人,知道婚姻法吗?” 许仙:“这部法律已废止,如今包含在民法典中啦。” 一块幕布做戏台,一张兽皮扮人物,两根竹竿演尽喜怒哀乐,法律知识让人熟记于心。这是宁河区创作的新剧《白蛇传—小青说法》的演出现场。 近年来,宁河区充分挖掘辖区红色教育、志愿服务及非物质文化等特色资源,探索“民俗+普法”形式,先后在于方舟故居、木版年画博物馆等地成立普法基地,让普法宣传接地气、入人心。 在和平区,文旅则成为普法的新载体。 今年5月,“风雨兼程”致敬天津普法40年主题发布仪式在和平区张园举行,“津门往事”沉浸式普法演绎赢得了观众好评。整场沉浸式演出将法律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中,剧情跌宕起伏,台上的表演极富感染力,让观众轻松看剧的同时,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法律知识,找到了“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契约精神怎样受到法律保护”等问题的答案。 “这种形式的普法新颖有趣,生动地串联起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比起单纯的法律条文讲解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观众张旗扬说。 除此之外,天津各区普法工作各具特色亮点。 蓟州区立足农村数量占全市近三分之一、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区位特点,率先开展国家级、市级、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三级联创”,夯实法治乡村建设基础。 东丽区开展法治剪纸作品展览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网络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指导群众体验剪纸工艺,真正实现法治文化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八五”普法以来,天津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天津市司法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要深入挖掘天津600多年古城、大运河文化、戏剧曲艺等所蕴含的法治文化精神,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法治精神浸润到每一个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中。

|
|
|
| 法治文化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
| 天津交出“八五”普法工作答卷
|
|
|
|
| ( 2025-10-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守法普法 |
|
|
□ 本报记者 张驰 范瑞恒
建成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阵地优秀品牌58个,培养3.7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6个,遴选2000余名法治副校长覆盖全市中小学校,村(居)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实现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 这是天津自开展“八五”普法以来,交出的部分答卷。 五年来,天津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推动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津门传统文化等融合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滋养、相互赋能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提供机制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八五”普法伊始,天津就沿着这样的思路纲举目张,搭建普法宣传的“四梁八柱”。 2021年,天津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三次会议暨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部署启动“八五”普法工作。 同年,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天津出台“八五”普法规划,提出加强普法大数据研判机制建设,深化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普法需求的研判分析,掌握普法工作的重点、热点,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定主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推送的普法模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年来,天津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推出430余部短剧和微视频、3期沙龙活动、50余期“您关注的问题 我宣讲的主题”系列微课堂,线上线下受众超百万;打造民法典主题地铁专列、公交和游船,形成城市流动法治风景线;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及所属商会联系机制,开展“律企同行—法护营商”法治体检专项活动,涵盖企业1.2万余家。 机制保障远不止于此。 2023年,天津普法工作迎来新的里程碑。这一年的9月1日,《天津市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施行,标志着该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 “该条例的出台为天津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推动全市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天津市人大有关立法咨询专家评价道。 此外,围绕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繁荣法治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天津还出台多部制度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同时将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立法机关对新通过的地方性法规采取立法解读、内容宣讲等形式进行阐释,司法、执法部门在办案中充分释法说理,法律服务部门在服务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 聚焦重点群体 2014年,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工作,天津建设了网上学法用法考法系统,集“法律学习、法律知识考试、信息互通、综合管理”四大模块于一体。 如今,天津已通过上述系统连续12年开展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考试,覆盖12万余人,通过多年连续的学法、普法、考法,该市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除了在“渠道”上下功夫,天津还在“内容”上想办法,构建“一个共性清单+各领域个性清单”的“1+N”学法用法体系。其中“共性清单”覆盖党内法规、国家法律等重点法律法规达80余部;“个性清单”则覆盖教育、人力社保、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多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不断拓展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路径。 一组数据彰显天津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成效: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市12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网上考法合格率均为100%;在一项调查问卷中,超过90%的国家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的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 在普法工作的推动过程中,除了国家工作人员,天津还紧紧抓住青少年群体。 今年9月28日,天津市武清区司法局东蒲洼司法所联合双口强制隔离戒毒所在辖区杨村第十二小学举办主题法治报告会。 东蒲洼司法所所长苏俊宇介绍称,防范校园欺凌是本次报告会的重点内容之一,他们以解读典型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只是针对青少年开展普法的一个缩影。 天津还在青少年成人仪式、学生毕业仪式等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全市1400多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每区建成一个以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创新宣传载体 小青:“许官人,知道婚姻法吗?” 许仙:“这部法律已废止,如今包含在民法典中啦。” 一块幕布做戏台,一张兽皮扮人物,两根竹竿演尽喜怒哀乐,法律知识让人熟记于心。这是宁河区创作的新剧《白蛇传—小青说法》的演出现场。 近年来,宁河区充分挖掘辖区红色教育、志愿服务及非物质文化等特色资源,探索“民俗+普法”形式,先后在于方舟故居、木版年画博物馆等地成立普法基地,让普法宣传接地气、入人心。 在和平区,文旅则成为普法的新载体。 今年5月,“风雨兼程”致敬天津普法40年主题发布仪式在和平区张园举行,“津门往事”沉浸式普法演绎赢得了观众好评。整场沉浸式演出将法律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中,剧情跌宕起伏,台上的表演极富感染力,让观众轻松看剧的同时,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法律知识,找到了“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契约精神怎样受到法律保护”等问题的答案。 “这种形式的普法新颖有趣,生动地串联起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比起单纯的法律条文讲解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观众张旗扬说。 除此之外,天津各区普法工作各具特色亮点。 蓟州区立足农村数量占全市近三分之一、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区位特点,率先开展国家级、市级、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三级联创”,夯实法治乡村建设基础。 东丽区开展法治剪纸作品展览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网络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指导群众体验剪纸工艺,真正实现法治文化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八五”普法以来,天津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天津市司法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要深入挖掘天津600多年古城、大运河文化、戏剧曲艺等所蕴含的法治文化精神,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法治精神浸润到每一个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