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看“一站式平台”如何发力显效
· “综治+检察”高效化解纠纷
· 图片新闻
· 申诉求决类信访一次性化解率超95%
· 跨省工伤保险待遇纠纷“云上解”
· “指尖服务”解群众急难愁盼

果洛州搭建交流平台促推综治中心提质增效
看“一站式平台”如何发力显效

( 2025-10-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徐鹏
  
  近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交流会在甘德县召开。会议聚焦甘德县综治中心功能布局、机制运行、服务效能等方面的成熟经验,通过现场看、实地学,为推进以县级为重点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搭建了交流学习平台。
现场观摩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甘德县积极推动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多部门入驻综治中心,设置领导接访室、心理疏导室等特色功能室,让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提升23%。按照“1名专职网格员+2名兼职网格员”的标准配备网格力量,建立多元保障机制,有效提升网格员工作积极性,网格员连任率超90%。
  同时,甘德县综治中心严格执行“受理—分流—处置—反馈—归档”五步工作法,对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全程跟踪督办,今年以来未发生矛盾升级的情况,治理成效明显。
  观摩会上,与会人员实地考察甘德县综治中心“一站式服务窗口”运作、矛盾纠纷调解台账管理、信息化平台应用等工作,直观感受“群众少跑路、矛盾早化解”“资源整合、一站解纷”的实践成效。
  果洛州司法局和6县党委政法委围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探索实践、难点问题及改进方向作深入交流,发言既有因地制宜的鲜活案例,又不回避运行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直面问题,现场探讨,为后续破局奠定基础,实现经验共享、问题共商、思路共谋的预期目标。
  观摩会还专门邀请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技术人员对全州51名乡镇政法委员和县级综治中心业务人员开展信息化实训,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演示”,重点讲解综治信息平台应用、数据规范录入等基础技能,全面夯实“智慧综治”基础。
经验共享
  玛沁县综治中心实现多部门集中办公,优化“受理—处置—反馈”闭环办理流程,大幅缩短办理周期,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稳步提升。积极探索“科技+治理”模式,运用“奥维地图”精准定位,成功化解一起长达20年的草山纠纷。专门设立“点心”调解室,优化调解、咨询、服务等功能,打造民族特色温馨小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
  达日县协调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18家单位共19名工作人员入驻,构建“综合调解+金牌调解+可视化法律服务”的服务体系。精心组建21人的“调解人才库”,吸纳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乡贤等专业力量,目前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2起,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12人次。创新实施“访快巧稳”工作法,将“和睦四瑞”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通过文化浸润促进矛盾化解,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班玛县赶超进度,提前完成600平方米县级综治中心建设,设置“1个服务大厅+3个办事窗口+7个功能室”。推进“智慧治理”,实时掌握辖区动态,84件矛盾纠纷档案实现信息化。大力推行“警调、诉调、访调”对接闭环,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协作流程,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84件、受理信访事项31件,联动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久治县按照“1个核心指挥区+1个综合服务区+N个特色功能室”的“1+1+N”模式,科学规划综治中心功能布局,明确各区域职责。推行公检法司等部门人员常驻坐班制度,打破部门壁垒,提升矛盾化解合力,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6件、开展诉前调解18件、处理信访事项12件。
  玛多县将3个乡镇综治中心资源整合至县级综治中心,设置“1个服务大厅+5个功能室+姊妹湖调解室”,实现资源集中利用、服务效能提升,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129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件。创新“司法所+法律顾问”服务模式,深入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15件。
  果洛州司法局织密“责任、排查、调处”三张工作网,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和工作标准,推动矛盾纠纷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化解”转变。制定印发领导包案化解、接访、约访等制度,组织架构、运行管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健全信息报告、交办督办等资料台账,保障综治中心高效运行。
思路共谋
  据介绍,下一步,果洛州将以阵地标准化破解重挂牌轻运行等问题。
  今年年底前实现县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全达标,合理划分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配齐办公设备、视频监控、应急处置器材。打破“物理整合”壁垒,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集中办公、联合处置,设立领导接访室等,避免协调不动、处置不了。督促县级综治中心至少配备3名专职人员,杜绝责任空转现象,指导各县将中心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争取于2026年完成乡镇综治中心建设全覆盖,并对乡镇综治中心给予补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力量。
  同时,以网格精细化解决队伍能力弱、末梢失灵问题。按规模适度、界限清晰原则调整网格,确保“不留盲区”,实现“1名专职网格员+2名兼职网格员”标配,解决力量不足问题。筛选村干部、退役军人等高素质人员任网格员,每年至少开展1次业务培训,2026年开始实现网格员能力提升全覆盖,破解“不会干”问题。建立“基础报酬+绩效奖励+荣誉激励”保障体系,将优秀网格员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或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解决“不愿干”问题。制定印发《网格员工作职责清单》,聚焦信息采集、矛盾排查、政策宣传、便民服务、重点走访5项主业,杜绝“网格万能化”,让网格员轻装上阵。
  为打破共享壁垒,完成公安、司法行政、卫健等部门相关数据对接,解决网格员采集信息无法同步公安系统问题,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强化各级综治中心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推进会,每年至少开展1次督导检查,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严格执行“受理—分流—处置—反馈—归档”五步工作法,明确“小事当场解、大事每日报”的处置时限,杜绝“受理后无人管、处置后无反馈”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