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13 8/13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25个省份将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 平安建设人人参与 平安成果人人共享
· “我们多一分担当,群众就多一分舒心”
· 图片新闻
· 甘肃通渭法院多维发力高效化解金融纠纷
· 泰州高港检察全面提升司法警察履职能力
· 以法之名守望“未”来
· 北京警方多措并举保障群众游园赏叶安全
· 巩义供电上门巡检护航秋收保供电

平安建设人人参与 平安成果人人共享
杭州滨江探索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 2025-10-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10月14日,走进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金盛科技园综治中心,一个摆满普法手册的书架分隔出一间小小调解室。公安、律师、劳动监察、园区物业、网格员等多元力量入驻,为企业、员工提供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依托该中心,我们致力于实现矛盾纠纷不出园区就能及时化解。”金盛科技园党委书记金祖平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近年来,滨江区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大力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滨江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沈波介绍,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区”,滨江区扛起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双重使命,以“抓源促治、强基固本”行动为抓手,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凝聚社区合力、市场化解纷等方式,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具有滨江特色的矛盾纠纷调解品牌,推动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大格局在“国际滨”这座年轻的新城中日益成型。
夯实综合治理微阵地
  千年长河川流不息,百年老树枝繁叶茂……滨江区长河街道天官社区以老槐树、桥头小卖部为“情报站”,打造“槐树里议事会”,让群众积极加入、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社区难点痛点问题共同解决。
  朴素温馨的装修风格,一套简单桌椅……长河派出所常和四解工作室临街而建,能够及时高效处理各种临街纠纷,为群众解决、解释、解困、解气。今年,长河派出所还在辖区龙湖天街商业综合体内打造杭州市首个智慧岗亭,引入无人机、机器狗、无人车等智能设备,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辖区平安。
  滨江区浦沿街道滨江宝龙城商铺众多,会聚大量外卖商户,街道联合社区成立宝龙城商业综合体综治中心,协同公安、城管、司法行政等部门,持续深化“一中心二岗亭三队伍”快速响应机制,实现纠纷10分钟到场、两小时介入调解。今年以来,警情等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20%,矛盾激化率下降38%。
  “近年来,滨江区全力推进重点区域综治中心建设,通过夯实综合治理‘微阵地’,不断释放平安滨江建设大效能,让矛盾化解从‘最后一公里’走向‘最后一米’,让居民生活幸福感与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滨江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司法局局长钟孚介绍道。
  在滨江浦沿街道高教园区中心立业园内,一幢白色小楼静静矗立。这是滨江高教园区综治中心兼校警驿站,紧挨学生生活园区,协同公安、高校、园区物业等多方力量,设立学生专属调解通道,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高效化解。
  不久前,高校学生小王因身陷一起贷款纠纷向综治中心求助,在值班民警周一骁的帮助下纠纷成功解决。
  此外,滨江区将微网格治理经验创新运用到产业园区,在物联网产业园、京安创科园等园区内建立综治中心,做到企业园区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今年,滨江区还编制出台《杭州高新区(滨江)产业园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助力园区及企业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推动调解队伍规范化
  不久前,滨江区浦沿街道居民李大爷要办理房产证,需前妻王某签字确认,但双方又存在其他矛盾,眼见陷入僵局,社区迅速整合调解员、网格员、治保主任等多方力量开启“远程调解”工作,一步步解开双方心结,让矛盾与隔阂逐渐消融,最终帮助李大爷完成了办证心愿。
  近年来,滨江区不断规范化提升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建立健全物业纠纷、消费纠纷等重点行业专业性调解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律师、公证员等法律专业人才担任调解员,提高人民调解专业化水平。目前,滨江区共有人民调解组织86家、调解员416人。今年以来,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累计受理矛盾纠纷2504件,化解2474件,化解率达98.8%,努力实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街社。
  近日,“滨兵调解室”老兵调解员万伦来到居民老陈家中,原来,老陈担心妻子购买按摩店预付卡被骗,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万伦站在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和劝导,在茶水的热气中,夫妻俩紧绷的神情渐渐缓和。
  万伦所在的“滨兵调解室”是由12名热心老兵组成的调解团队,他们从边疆哨所转移到社区楼宇间,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余起,成功率超80%,实现“小事不出社区”。
探索商事调解新路径
  今年6月,某大型国有贸易公司与建设企业间涉及2.6亿元的买卖合同纠纷,在滨江区“滨纷调”商事调解机制下高效化解。
  杭州律谐调解中心律师调解员快速梳理争议焦点,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支付方案,两家企业达成调解协议后,滨江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协议生效,双方握手言和,一起高标的额买卖合同纠纷就这样顺利解决。
  滨江区经济活跃,经营主体众多,其中涉企纠纷约占到民商事纠纷的三分之二。商事纠纷化解周期长、专业性强、成本高,也成为企业的烦心事、揪心事。
  滨江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朱晓燕告诉记者,滨江法院率先探索“商事调解+市场主体”模式,为企业提供更为多元和专业的纠纷化解途径,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辖区3家重点企业通过商事调解共成功化解纠纷100件,涉标的5625万余元。
  “衷心感谢杭州中院、滨江法院对商事调解的指导和推动,有效解决了公司的应收账款难题,增强了我们稳健发展的信心!”近日,滨江法院收到一封来自辖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感谢信。企业的诚挚感谢,正是滨江法院积极探索商事调解新模式的生动见证。
  自2021年杭州成为市场化解纷试点城市以来,滨江区积极探索“公益+市场”“专职+兼职”“律所+民非”多元解纷新路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法视界矛盾调解中心”“共道云调解中心”等专业调解力量,目前滨江区已有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调解组织14家,“和滨江”“来就调”“企业HR调解联盟”……越来越多滨江特色调解品牌应运而生,努力为杭州商事调解工作提供更加规范、科学、有效的标准样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