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律服务·解读
8 7/8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助力产业发展新模式
· 酒后用智驾开车,算酒驾吗
· 以科学思维破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 山西立法强化校园安全工作

以科学思维破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 2025-10-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律服务·解读
  □ 邢蓉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低龄化趋势使本该在校园的少年过早卷入司法程序;恶性案件偶发暴露出极少数未成年人心理扭曲和手段残忍的一面;网络犯罪情况增多,成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新主战场,未成年人既容易成为网络诈骗、信息盗用的受害者,又容易被蛊惑成为网络犯罪行为的实施者。“隔空猥亵”等新型犯罪利用网络隐蔽性,对被侵害的未成年人造成深远心理创伤。这些新特点与传统犯罪形态交织,构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背后的复杂图景。
  面对这一现状,最高人民检察院以科学思维破题,提出了“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摒弃“重惩轻防”观念,转向系统化、精准化、基于实证的现代化治理模式。陕西省麟游县人民检察院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探索,正是这一科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系统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首要方式。犯罪成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心理问题未干预、不良网络环境影响、辍学失管及家庭教育缺位等因素相互交织。麟游县检察院基于系统思维,构建司法、家庭、学校、社区、网络平台联动的综合防护网,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学校发现的行为偏差、社区感知的家庭困境、网络监测的风险线索能迅速汇聚并触发多部门协同响应,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
  数据思维与模型运用是应对网络犯罪的关键。麟游县检察院推行“数字检务”,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涉罪数据、在校生异常行为记录、家庭信息及网络活动轨迹,精准勾勒高风险群体画像。一旦发现“连续深夜登录不良网站、成绩骤降、家庭关系紧张”等预警信号,检察机关立即联合学校心理咨询师、社工组织进行精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辅导、健康社交活动、强制亲子教育等方式,将未成年人犯罪可能性遏制在萌芽状态。
  循证思维助力有限资源产生最大效能。对已发生的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恶性案件,科学思维下的“惩治”是精细化矫正过程。麟游县检察院基于对犯罪成因的剖析,通过对过往案例的效果数据分析,为每个涉罪未成年人量身定制帮教方案,落实心理疏导等措施。通过持续跟踪行为表现、复学就业情况、再犯罪率等指标,形成“评估—干预—再评估”的闭环,真正实现“惩治也是挽救”的效果。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新特点,唯有依靠系统、数据、循证的科学思维,才能实现从被动司法到主动治理、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从单一惩办到系统挽救的转变。麟游县检察院的实践表明,科学理念与科学方法深度融合,不仅能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更能构建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守护国家未来的坚实防线。
(作者单位:陕西省麟游县人民检察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