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雪泓 □ 本报通讯员 简洁 孙淼 在北京市延庆区的山区学校,提起“雪融花”检察官,孩子们瞬间会露出笑容:“检察官阿姨总来我们这里讲课,教我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孩子们口中的检察官阿姨,是延庆区人民检察院的“雪融花”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以下简称“雪融花”团队)成员。倾心守护“少年的你”,是这些年来“雪融花”团队一直努力在做的工作。 “冰雪夏都,融化心灵坚冰,汇聚涓涓细流,浇灌未来之花”,“雪融花”团队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除了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近年来,“雪融花”团队成员以“法治副校长”身份深入延庆区的山区半山区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目前已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在这些地区全覆盖。 法治阳光照进山区角落 延庆区有6所山区半山区学校,还有21所平原地区学校。区检察院指派23名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加入“雪融花”团队,分别在这些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每年都会深入这些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今年已是第4个年头。 “我们这里有两个孩子家里挺不容易的。”2022年3月,在刘斌堡学校开展普法时,老师无意间提及的两个孩子,引起了检察官的关注。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不幸离世,另一个孩子的父亲正在服刑。两个孩子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为困难。 “这种情况折射出山区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的薄弱问题。”“雪融花”团队成员、检察官丛翠萍对《法治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山区孩子的监护人往往法治意识薄弱,不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另一方面,由于法治教育资源触达度不够,山区学校及师生需要更为直接的专业指导来缩小差距。 了解到情况后,检察官考虑从法律上解决问题。“联系了民政部门,了解到两个孩子的母亲都远走他乡,失去联系。我们向孩子的爷爷奶奶释明法律,指导老人依法申请确认两名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的状态,再帮助他们申请救助,交纳学费、生活费等日常必需费用。”丛翠萍说。此后不久,两个孩子都收到了相关救助金。 这个案例成为延庆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的一个转折点。检察官们意识到,对于山区孩子而言,法治教育应该是精准靶向、深入家庭、直达个体的全方位守护体系,要让法治的声音传进山区、让法治的阳光照进角落。 解决传统普法的“水土不服” “雪融花”团队成员、检察官助理吴赫告诉记者,第一次去千家店中心小学普法,她和同事开车走了很多山路。当了解完当地的情况,她觉得,比路途更遥远的,是孩子们与法律知识的距离。 “学校分布零散,山区师资有限,一个学校可能只有十几个学生。这里的留守儿童占比高,生活相对闭塞,监护人多是年迈的老人,法治意识普遍薄弱。我们明显感觉到,传统的未成年人普法方式在这里‘水土不服’。”吴赫说。 “雪融花”团队开始了一场履职探索,在延庆区检察院党组的支持下,团队将法治副校长机制进行了全域覆盖——所有成员不仅对接山区半山区所有学校,每人每年还必须完成法治课程、教师培训、家长课堂等任务。 同时,由于每所山区半山区学校的学生情况和学校特点也不一样,“点单”普法应运而生:每年,“雪融花”团队会提前调研,根据学校实际需要选择普法主题。授课检察人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发出低年级的游戏互动课和高年级的案例模拟课,让法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这些山区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们还利用当地特色,积极探索在“乡村自习室”开设法治小讲堂。很多孩子假期都在村里的自习室写作业,这里也成了普法阵地。检察官们会带着准备好的法治绘本、动漫、互动游戏来到这里,让青少年法治教育“假期不打烊”。 投向山区的目光不只是普法 2023年8月,在延庆区四海镇,根据与公安机关会签的《关于涉未成年人警情信息共享工作办法》,检察官发现了未成年人小雷(化名)涉嫌盗窃的警情。因涉案财物价值不高,小雷也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公安机关对其依法不予处罚,但认定其有“严重不良行为”。 检察官通过进一步走访发现,小雷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条件较为困难。除了向小雷普法,检察官还从改善家庭教育入手,为他的监护人开展系统性家庭教育指导。曾经走上歧途的小雷实现了彻底的人生转向:他不仅纠正了失范行为,更在检察官的持续关注下走进高考考场,走上了正确的人生轨道。 “对于涉罪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有时候不只是高声训诫,还可以是温柔的引导。”延庆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宋慧耿说。 今年9月初,北京世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迎来了开学后的首批“小客人”——来自山区的旧县学校的孩子们。在这里,他们体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法治之旅:与AI虚拟检察官智能问答、在法律知识攀岩墙上破解法治谜题、参与法治主题密室逃脱挑战……这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巧妙挖掘延庆区“三张金名片”中的法治元素,对应设置“文化法治”“生态法治”“体育卫生法治”三大展陈板块,并介绍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宪法法律知识、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工作机制等,还将多发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专题呈现。而这所基地的建成,正是延庆区检察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创新的成果。 “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多年山区普法经验的总结。”延庆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鲁雪松说,延庆的孩子特别是山区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座“家门口”的法治教育基地,还要确保来到这里的孩子都能沉浸式地学到法律知识。

|
|
“雪融花”翻山越岭守护“少年的你”
|
北京延庆检察精准发力筑牢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
|
|
|
( 2025-10-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雪泓 □ 本报通讯员 简洁 孙淼 在北京市延庆区的山区学校,提起“雪融花”检察官,孩子们瞬间会露出笑容:“检察官阿姨总来我们这里讲课,教我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孩子们口中的检察官阿姨,是延庆区人民检察院的“雪融花”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以下简称“雪融花”团队)成员。倾心守护“少年的你”,是这些年来“雪融花”团队一直努力在做的工作。 “冰雪夏都,融化心灵坚冰,汇聚涓涓细流,浇灌未来之花”,“雪融花”团队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除了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近年来,“雪融花”团队成员以“法治副校长”身份深入延庆区的山区半山区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目前已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在这些地区全覆盖。 法治阳光照进山区角落 延庆区有6所山区半山区学校,还有21所平原地区学校。区检察院指派23名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加入“雪融花”团队,分别在这些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每年都会深入这些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今年已是第4个年头。 “我们这里有两个孩子家里挺不容易的。”2022年3月,在刘斌堡学校开展普法时,老师无意间提及的两个孩子,引起了检察官的关注。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不幸离世,另一个孩子的父亲正在服刑。两个孩子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为困难。 “这种情况折射出山区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的薄弱问题。”“雪融花”团队成员、检察官丛翠萍对《法治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山区孩子的监护人往往法治意识薄弱,不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另一方面,由于法治教育资源触达度不够,山区学校及师生需要更为直接的专业指导来缩小差距。 了解到情况后,检察官考虑从法律上解决问题。“联系了民政部门,了解到两个孩子的母亲都远走他乡,失去联系。我们向孩子的爷爷奶奶释明法律,指导老人依法申请确认两名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的状态,再帮助他们申请救助,交纳学费、生活费等日常必需费用。”丛翠萍说。此后不久,两个孩子都收到了相关救助金。 这个案例成为延庆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的一个转折点。检察官们意识到,对于山区孩子而言,法治教育应该是精准靶向、深入家庭、直达个体的全方位守护体系,要让法治的声音传进山区、让法治的阳光照进角落。 解决传统普法的“水土不服” “雪融花”团队成员、检察官助理吴赫告诉记者,第一次去千家店中心小学普法,她和同事开车走了很多山路。当了解完当地的情况,她觉得,比路途更遥远的,是孩子们与法律知识的距离。 “学校分布零散,山区师资有限,一个学校可能只有十几个学生。这里的留守儿童占比高,生活相对闭塞,监护人多是年迈的老人,法治意识普遍薄弱。我们明显感觉到,传统的未成年人普法方式在这里‘水土不服’。”吴赫说。 “雪融花”团队开始了一场履职探索,在延庆区检察院党组的支持下,团队将法治副校长机制进行了全域覆盖——所有成员不仅对接山区半山区所有学校,每人每年还必须完成法治课程、教师培训、家长课堂等任务。 同时,由于每所山区半山区学校的学生情况和学校特点也不一样,“点单”普法应运而生:每年,“雪融花”团队会提前调研,根据学校实际需要选择普法主题。授课检察人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发出低年级的游戏互动课和高年级的案例模拟课,让法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这些山区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们还利用当地特色,积极探索在“乡村自习室”开设法治小讲堂。很多孩子假期都在村里的自习室写作业,这里也成了普法阵地。检察官们会带着准备好的法治绘本、动漫、互动游戏来到这里,让青少年法治教育“假期不打烊”。 投向山区的目光不只是普法 2023年8月,在延庆区四海镇,根据与公安机关会签的《关于涉未成年人警情信息共享工作办法》,检察官发现了未成年人小雷(化名)涉嫌盗窃的警情。因涉案财物价值不高,小雷也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公安机关对其依法不予处罚,但认定其有“严重不良行为”。 检察官通过进一步走访发现,小雷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条件较为困难。除了向小雷普法,检察官还从改善家庭教育入手,为他的监护人开展系统性家庭教育指导。曾经走上歧途的小雷实现了彻底的人生转向:他不仅纠正了失范行为,更在检察官的持续关注下走进高考考场,走上了正确的人生轨道。 “对于涉罪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有时候不只是高声训诫,还可以是温柔的引导。”延庆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宋慧耿说。 今年9月初,北京世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迎来了开学后的首批“小客人”——来自山区的旧县学校的孩子们。在这里,他们体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法治之旅:与AI虚拟检察官智能问答、在法律知识攀岩墙上破解法治谜题、参与法治主题密室逃脱挑战……这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巧妙挖掘延庆区“三张金名片”中的法治元素,对应设置“文化法治”“生态法治”“体育卫生法治”三大展陈板块,并介绍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宪法法律知识、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工作机制等,还将多发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专题呈现。而这所基地的建成,正是延庆区检察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创新的成果。 “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多年山区普法经验的总结。”延庆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鲁雪松说,延庆的孩子特别是山区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座“家门口”的法治教育基地,还要确保来到这里的孩子都能沉浸式地学到法律知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