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宋维超 冷孝伟 田国庆
侵华日军战败撤离时炸毁的地下堡、站岗执勤时使用的炮楼及岗亭……抗日战争遗存遍布联勤保障部队某综合仓库几个营区,成为官兵们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常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近日,该仓库利用室内库史馆、广场开放式展廊,并通过实地踏访触摸历史等方式,将这段历史转化为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仓库上校政治委员申绪利介绍,为了将旧址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他们根据不同营区战争遗存分布及损坏情况,有的以旧留旧继续保持其原始状态,有的加盖设施予以防护,并逐一拍照、编码、注释予以永久留存。 从日军侵略的战争罪证到新时代的保障堡垒,这个综合仓库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 官兵们表示,伟大抗战精神已经融入每天的训练工作。驻守在侵华日军当年建造的军事仓库旧址,更加感受到强军兴军的使命担当。 进入新时代,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不断推动联勤保障与联合作战高效耦合,是全仓库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现代战争节奏转换快、资源消耗大,包括军械、油料、被装在内的综合保障必须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对接’转变,确保有任务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仓库上校主任赵冠军说。 某年隆冬时节,某作战部队突然接到上级下达的72小时长途机动赶赴某地域参加军事演习的指令。接到命令后,保管三队官兵跑步进入保障战位,提前做好战斗准备。 随着加油车辆鱼贯而入,作业现场人声鼎沸、油龙飞舞,一场快速高效的保障之战提前打响。“物资迅速补给到位,作战能力不断提升。”该部领导如此评价。 仓库饮食保障队通过积极探索战时饮食保障,做到保障对象需求在哪里,餐饮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去年,他们结合不同菜系研制出多种野战食谱,提升保障质量。今年,结合过境部队和伤病员保障实践,又制定个性化食谱,让饮食保障更加科学、健康。 “作为一支新域新质保障力量,我们的两套新型作战饮食单元展开后,可以快速保障2400人份同时就餐。”该仓库少校队长崔宇说。 新质不仅体现在前出保障,还体现在营区管理上。 前不久,几位老兵受邀回仓库和官兵们一起开展强军大讨论,还没进营门,便被战备值班员通过可视化系统尽收眼底,并利用对讲机报给值班首长。 在仓库各营区、各区间、各点位,可视化系统早已实现24小时、360度无死角全覆盖。与此同时,他们还加装了“鹰眼”安防系统,大大节约了营区巡逻的人力和装备成本,提高各种突发情况的发现时效。 可视化管理、数字化仓储、自动化收发……营区内,各种信息化系统既自成一体,又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整体。 随着战斗力需求牵引保障力建设,如今,发展智能化、无人化保障手段,已成为仓库加快向战转型步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被装供应保障现场,官兵们依托立体库储存和自动化系统平台,配合机械化设备,有序输入指令。紧接着,质检、清点、出货,满载“特急件”的物资很快从仓库发出。 在这个仓库,以科技助推保障能力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还有不少:加装的车辆识别系统将进出仓库的内外车辆一眼立判,该拦的拦该放的放;收发系统实现自动数据采集和分布式储存,相关领导坐在办公室即可对收发情况、库存数量一目了然;综合保障指挥平台平稳运行,为科学决策、高效指挥、精准保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全军装备现场会上,由官兵们自主研发展示的“轻武器储供精细化管理平台”,获得军委装备发展部领导表扬。

|
联勤保障部队某综合仓库锻造新时代保障尖兵
|
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
|
|
|
|
( 2025-10-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宋维超 冷孝伟 田国庆
侵华日军战败撤离时炸毁的地下堡、站岗执勤时使用的炮楼及岗亭……抗日战争遗存遍布联勤保障部队某综合仓库几个营区,成为官兵们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常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近日,该仓库利用室内库史馆、广场开放式展廊,并通过实地踏访触摸历史等方式,将这段历史转化为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仓库上校政治委员申绪利介绍,为了将旧址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他们根据不同营区战争遗存分布及损坏情况,有的以旧留旧继续保持其原始状态,有的加盖设施予以防护,并逐一拍照、编码、注释予以永久留存。 从日军侵略的战争罪证到新时代的保障堡垒,这个综合仓库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 官兵们表示,伟大抗战精神已经融入每天的训练工作。驻守在侵华日军当年建造的军事仓库旧址,更加感受到强军兴军的使命担当。 进入新时代,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不断推动联勤保障与联合作战高效耦合,是全仓库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现代战争节奏转换快、资源消耗大,包括军械、油料、被装在内的综合保障必须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对接’转变,确保有任务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仓库上校主任赵冠军说。 某年隆冬时节,某作战部队突然接到上级下达的72小时长途机动赶赴某地域参加军事演习的指令。接到命令后,保管三队官兵跑步进入保障战位,提前做好战斗准备。 随着加油车辆鱼贯而入,作业现场人声鼎沸、油龙飞舞,一场快速高效的保障之战提前打响。“物资迅速补给到位,作战能力不断提升。”该部领导如此评价。 仓库饮食保障队通过积极探索战时饮食保障,做到保障对象需求在哪里,餐饮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去年,他们结合不同菜系研制出多种野战食谱,提升保障质量。今年,结合过境部队和伤病员保障实践,又制定个性化食谱,让饮食保障更加科学、健康。 “作为一支新域新质保障力量,我们的两套新型作战饮食单元展开后,可以快速保障2400人份同时就餐。”该仓库少校队长崔宇说。 新质不仅体现在前出保障,还体现在营区管理上。 前不久,几位老兵受邀回仓库和官兵们一起开展强军大讨论,还没进营门,便被战备值班员通过可视化系统尽收眼底,并利用对讲机报给值班首长。 在仓库各营区、各区间、各点位,可视化系统早已实现24小时、360度无死角全覆盖。与此同时,他们还加装了“鹰眼”安防系统,大大节约了营区巡逻的人力和装备成本,提高各种突发情况的发现时效。 可视化管理、数字化仓储、自动化收发……营区内,各种信息化系统既自成一体,又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整体。 随着战斗力需求牵引保障力建设,如今,发展智能化、无人化保障手段,已成为仓库加快向战转型步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被装供应保障现场,官兵们依托立体库储存和自动化系统平台,配合机械化设备,有序输入指令。紧接着,质检、清点、出货,满载“特急件”的物资很快从仓库发出。 在这个仓库,以科技助推保障能力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还有不少:加装的车辆识别系统将进出仓库的内外车辆一眼立判,该拦的拦该放的放;收发系统实现自动数据采集和分布式储存,相关领导坐在办公室即可对收发情况、库存数量一目了然;综合保障指挥平台平稳运行,为科学决策、高效指挥、精准保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全军装备现场会上,由官兵们自主研发展示的“轻武器储供精细化管理平台”,获得军委装备发展部领导表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