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社区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法庭联动综治中心 基层治理跑出“加速度”
· 警社共治 把群众“堵心事”捋成“顺心事”
· 土地租金拖欠三年 “三端解纷”一朝化解
· 富县检察守护传承红色文化根脉
· 临漳积极探索信访法治化实践模式
· 图片新闻

警社共治 把群众“堵心事”捋成“顺心事”

( 2025-09-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社区
  图为新市区街道派出所民警走访居民。 马林 摄
□ 本报记者   潘从武
□ 本报通讯员 惠丽娜 吴子杰
  
  刚走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公安局新市区街道派出所调解室,居民李女士便跟街坊念叨:“多亏民警帮着捋清楚,我和楼上楼下总算不用‘冷战’了!”
  这番话,道出了辖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如今在乌苏市新市区,从小区车位摩擦、市场买卖口角,到单元楼噪声困扰、消费维权难题,民辅警总能带着耐心上门,把“堵心事”捋成“顺心事”。
  近年来,新市区街道派出所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排查、调解、普法为抓手筑牢基层治理防线,让矛盾化解在萌芽,让暖意装满群众心窝。
  “矛盾像刚冒头的小苗,早发现才能早掐断!”这是新市区街道派出所民辅警常挂在嘴边的话。为精准捕捉隐患,他们化身社区“移动探头”,将排查重点对准群众生活关键处:早高峰守小区出口疏导拥堵路口,节假日入户解决家庭摩擦,换季时盯老旧小区防范邻里矛盾,市场里常起争执的摊贩也一一记在“民情小本本”上。
  民警还发动小区保安、便利店主当“信息员”,织就“眼勤、嘴勤、腿勤”的排查网。
  近日,民警韩玉奎走访时发现一栋楼三层两户居民因空调外机噪声问题互不理睬,立刻上门倾听诉求,一边讲邻里情份,一边帮调外机位置减噪声,没等矛盾发酵就化解了。
  “现在每月70%的矛盾没报警就解决,靠的就是多走一步、多问一句。”韩玉奎说。
  “先别吵,坐下来喝口水慢慢说!”民警刘帅一天能说十几次这句话。作为“金牌调解员”,他擅长在矛盾刚冒头时就“降温”,社区警务室也成了“迷你调解站”,桌上摆着热水,墙上贴着“以和为贵”,不少纠纷的当事人聊几句就没了火气。
  8月28日,刘某醉酒乘出租车呕吐,与司机贾某就清洗费、误工费争执不休。民辅警迅速到场,先安抚双方情绪,再查污染情况、了解行业常规清洗费和日均收入,随后跟刘某讲“造成损失需担责”,劝贾某“误工费要合理”,最终刘某支付260元,纠纷当场化解。
  为强化调解力量,派出所组建“警社共治队”,由民警牵头,社区干部、退休老党员、律师志愿者参与,共同化解矛盾。
  今年7月初,李大哥被楼上邻居孩子练琴的噪声困扰半月,共治队分头上门:民警讲噪声污染防治法,老党员聊邻里体谅,律师算诉讼成本。最终楼上邻居买了隔音垫、调整练琴时间,两家还成了好朋友。
  “调解完不算完,得让大家知法懂法!”教导员胡国慧说。所里建“矛盾纠纷回访台账”,记录纠纷缘由、解法、反馈,每周民警上门回访,既问“事没再犯难吧”,也教“遇问题找啥渠道”。
  为让法治融入日常,他们把普法课堂搬进网格群:每天推“邻里纠纷案例”或“维权指南”,每周开“线上法律咨询会”,小区电梯间也贴“维权小知识”。
  8月25日,宋女士买的手镯出现质量问题,商家武某拒退货。民警吴启科拿出“维权指南”,翻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条文,跟武某讲“诚信经营是本分”,帮宋女士维护合法权益。最终武某退还198元货款并道歉:“之前不懂法,以后按规矩来。”
  如今的新市区,小区居民少了争执,邻居碰面微笑问好,社区广场满是老人聊天、孩子嬉戏的祥和景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