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王 莹 □ 本报通讯员 林莉婷
今年以来,福建省诏安县人民法院开展“办对、办准、办好”案件质量争优争先行动,以提高裁判准度、审判质效精度、司法尺度为目标,建立人案适配机制,开展发改案件讲评,打造司法裁判精品,形成了“案件质量闭环管理、司法效能梯次跃升”的良性发展格局。 人案适配确保案件“办对” 近日,刚入额不久的诏安法院四都人民法庭四级法官陈昕接手一起随机分配的案件。经过仔细阅卷,他发现这是一起复杂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涉及国家重点项目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便立即向诏安法院申请启动“人案适配”分案机制。 经逐级审批,此案指定由经验丰富的副庭长为承办法官、庭长为审判长、陈昕作为合议庭成员参与案件审理。最终,此案以庭外调解的方式顺利化解,原告撤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今年3月,诏安法院在全省首创“人案适配”案件分配机制,针对进入审判环节的案件,综合考虑案件类型、复杂程度、办理效果、风险防范等因素,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分配给专业特长、审判经验、司法能力相匹配的法官(合议庭)办理。 “我们推动从‘人岗相适应’到‘人案相适配’的转变,做实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使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得到专业、高效、公正审理,确保案件‘办对’。”诏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志雄介绍说。 今年以来,诏安法院适用“人案适配”案件分配机制办理案件20件,已结案11件。 案件讲评确保案件“办准” “一审与二审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死亡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认定标准不一,今后我会加强学习,准确把握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依法进行裁判。” “二审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当事人的死亡与本案交通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改判不予支持丧葬费,我持保留观点。” …… 前不久,诏安法院举行一场发改案件讲评会,一审法官、发改案件部门负责人和与会其他法官分别就一起二审改判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充分发表意见,气氛热烈。 “司法实践中对赔偿标准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案二审改判是对本辖区该类标准的统一。”一番观点碰撞后,黄志雄进行最后总结,“我们大家要利用好发改案件讲评会,学习各类案件的二审裁判意见,指导今后的类案裁判,统一裁判尺度。” 为进一步总结审判经验,切实提升案件质量,促进审判工作良性发展,从2022年开始,诏安法院坚持定期召开发改案件评析会,对发回重审、改判的案件进行评析,让发改案件成为所有法官、法官助理的“错题库”,防止再次犯同样的裁判错误,确保案件“办准”。 2022年以来,诏安法院累计召开发改案件评析会7次,评析案件86件,上诉率、改判率呈同比下降趋势,服判息诉率不断提高。 精品培育确保案件“办好” 去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29个污染环境刑事案件首批入选,其中就有诏安法院办理的王某等人污染环境案。 此案审理过程中,诏安法院聘请生态环境技术调查官参与调查取证、庭前会议、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并将相关专业技术意见写入裁判文书。 “这项做法提升了涉案事实、证据、司法鉴定查明等专业技术性问题的审查质效,我认为具有典型意义,便向案例库投了稿。”此案的承办法官、诏安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王廷学说。 此外,王廷学与法官助理沈修铭编写的案例《暴力袭击配合人民警察执法的辅警人员行为的定性——杨某某妨害公务案》也入选了《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19刑事案例一》。 据了解,诏安法院创新“五优孵化”培育机制,设立精品案例、文书、庭审、司法建议、法答网问询等五大孵化板块,推动对典型案件、优秀案例、精品文书庭审的培育,努力把典型案件转化为司法实务的遵循,实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确保案件“办好”。 今年以来,诏安法院累计投稿案例库、年度案例、优秀案例、精品文书等38篇次,1件案例作为参考案例入选案例库,1件案例获评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获评市级以上典型案例4件、优秀庭审2个、优秀案件4件、优秀司法建议1篇。

|
|
福建诏安法院把案件“办对办准办好”
|
|
|
|
( 2025-09-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王 莹 □ 本报通讯员 林莉婷
今年以来,福建省诏安县人民法院开展“办对、办准、办好”案件质量争优争先行动,以提高裁判准度、审判质效精度、司法尺度为目标,建立人案适配机制,开展发改案件讲评,打造司法裁判精品,形成了“案件质量闭环管理、司法效能梯次跃升”的良性发展格局。 人案适配确保案件“办对” 近日,刚入额不久的诏安法院四都人民法庭四级法官陈昕接手一起随机分配的案件。经过仔细阅卷,他发现这是一起复杂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涉及国家重点项目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便立即向诏安法院申请启动“人案适配”分案机制。 经逐级审批,此案指定由经验丰富的副庭长为承办法官、庭长为审判长、陈昕作为合议庭成员参与案件审理。最终,此案以庭外调解的方式顺利化解,原告撤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今年3月,诏安法院在全省首创“人案适配”案件分配机制,针对进入审判环节的案件,综合考虑案件类型、复杂程度、办理效果、风险防范等因素,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分配给专业特长、审判经验、司法能力相匹配的法官(合议庭)办理。 “我们推动从‘人岗相适应’到‘人案相适配’的转变,做实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使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得到专业、高效、公正审理,确保案件‘办对’。”诏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志雄介绍说。 今年以来,诏安法院适用“人案适配”案件分配机制办理案件20件,已结案11件。 案件讲评确保案件“办准” “一审与二审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死亡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认定标准不一,今后我会加强学习,准确把握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依法进行裁判。” “二审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当事人的死亡与本案交通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改判不予支持丧葬费,我持保留观点。” …… 前不久,诏安法院举行一场发改案件讲评会,一审法官、发改案件部门负责人和与会其他法官分别就一起二审改判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充分发表意见,气氛热烈。 “司法实践中对赔偿标准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案二审改判是对本辖区该类标准的统一。”一番观点碰撞后,黄志雄进行最后总结,“我们大家要利用好发改案件讲评会,学习各类案件的二审裁判意见,指导今后的类案裁判,统一裁判尺度。” 为进一步总结审判经验,切实提升案件质量,促进审判工作良性发展,从2022年开始,诏安法院坚持定期召开发改案件评析会,对发回重审、改判的案件进行评析,让发改案件成为所有法官、法官助理的“错题库”,防止再次犯同样的裁判错误,确保案件“办准”。 2022年以来,诏安法院累计召开发改案件评析会7次,评析案件86件,上诉率、改判率呈同比下降趋势,服判息诉率不断提高。 精品培育确保案件“办好” 去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29个污染环境刑事案件首批入选,其中就有诏安法院办理的王某等人污染环境案。 此案审理过程中,诏安法院聘请生态环境技术调查官参与调查取证、庭前会议、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并将相关专业技术意见写入裁判文书。 “这项做法提升了涉案事实、证据、司法鉴定查明等专业技术性问题的审查质效,我认为具有典型意义,便向案例库投了稿。”此案的承办法官、诏安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王廷学说。 此外,王廷学与法官助理沈修铭编写的案例《暴力袭击配合人民警察执法的辅警人员行为的定性——杨某某妨害公务案》也入选了《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19刑事案例一》。 据了解,诏安法院创新“五优孵化”培育机制,设立精品案例、文书、庭审、司法建议、法答网问询等五大孵化板块,推动对典型案件、优秀案例、精品文书庭审的培育,努力把典型案件转化为司法实务的遵循,实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确保案件“办好”。 今年以来,诏安法院累计投稿案例库、年度案例、优秀案例、精品文书等38篇次,1件案例作为参考案例入选案例库,1件案例获评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获评市级以上典型案例4件、优秀庭审2个、优秀案件4件、优秀司法建议1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