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 本报通讯员 郑丽霞 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黑龙滩湖面,粼粼波光中,几艘早起的渔船缓缓划开平静的水面。这里是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水库,这里有着蜿蜒310公里的湖岸线,星罗棋布着85座岛屿,不仅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更是承载着300万名群众饮水安全的“大水缸”。 守护着这片水域与周边辖区的是仁寿县公安局黑龙滩派出所的38名民辅警。因工作突出,他们先后获评四川省公安厅“一星级最强支部”、全省公安机关经文保工作成绩突出派出所、2024年度全省公安机关预防化解矛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荣誉背后,是这支平均年龄36岁的警队,用创新与温情在基层治理中蹚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之路。 守望:23.6平方公里的生命之源 “注意!前面区域有异常动静!”2025年8月的一个深夜,义务巡逻员王勋平通过对讲机发出预警。作为派出所组建的“钓友义警队”成员,他在夜间巡湖时发现有人正在偷偷下网捕鱼。民警接到消息后迅速出击,将正在非法捕捞的嫌疑人当场抓获。王勋平是一名老钓友,他站在辽阔的黑龙滩水库边,不由感慨:“这个湖太大了!光靠民警巡逻根本看不过来,能成为义警的一分子守护这片生命之源,我特别荣幸。” 黑龙滩水域面积为23.6平方公里,担负着120万亩农田灌溉和300多万人口饮用水供给,为解决水域广阔、警力有限的难题,派出所创新组建“护水先锋队”和“钓友义警队”,广泛发动渔民、钓鱼爱好者和湖边居民参与群防群治。如今,这两支队伍已发展至2000余人,成为水域巡逻、线索报送、法治宣传的重要力量。自建立以来,已组织巡查整治行动60余次,涉水警情同比下降40%。 科技赋能让水域守护如虎添翼。派出所建立“生态警务站”,除配备专人负责日常工作,还配备20架具有红外感知、空中预警、远程喊话等功能的无人机,实现“水陆空”立体化巡防。去年开展无人机巡航600余次,通过高空喊话及时制止违规行为300余起,破获盗窃水产品案件5起,处罚违法行为人7人。 “这里的水要供300万人饮用,一滴也污染不起。”民警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守护水源的初心与坚守。通过“人力+科技”“巡逻+宣传”“打击+修复”的多维模式,黑龙滩派出所真正做到了守水有责、守水尽责。 贴近:百姓门口的“平安驿站” “警察同志,我心跳得厉害,儿子电话打不通……”前段时间,70多岁的李奶奶捂着胸口,踉跄走进四海社区联勤警务站。值班民警一边安抚老人,一边紧急联系120并协助送医。因送医及时,老人并无大碍。“现在我有事第一时间找警察,靠得住!”李奶奶说。 四海社区情况特殊,不仅常住人口逐年增加,随着各类旅游项目的持续火爆,辖区流动人口也随之激增,警情数量占整个派出所的80%。派出所主动靠前,将警务阵地前移,打造了集服务、调解、巡逻、防控于一体的“四海联勤警务站”。 这个镶嵌在居民楼宇之间的警务站,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常驻4名民警、10名辅警,并整合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形成“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隐患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的“一站五联”模式。群众办理证明、求助咨询、纠纷调解,再不用跑远路,出门百米就能解决。数据显示,警务站成立后,派出所处警反应时间平均缩短30分钟,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8%。 “有警察在身边,我们睡觉都踏实。”社区居民的交口称赞,是对警务站工作的最好肯定。四海联勤警务站不仅成了群众家门口的“安全哨”,更成了密切警民关系的“连心桥”。 创新:温情与科技的双轮驱动 “当年那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回忆起两年前自己离家出走的场景,小微(化名)不由得表露出歉意。当时,逐渐步入青春期的她厌烦父母对自己过分管教和干涉,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幸运的是,最终她在民警的帮助下安全回了家。“后面田阿姨经常来关心我,她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我和父母的关系现在变亲密了。”小微口中的“田阿姨”,就是黑龙滩派出所的民警田婧,两年来,正是她和同事们给小微带去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小微和家人找到了相处的新方式。 “近些年我们接到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警情比较多,这也让我意识到辖区青少年保护工作的迫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妈妈驿站”应运而生。驿站聚焦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建立“发现—评估—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开展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家庭调解等服务。至今已开展法治宣教活动80余次,覆盖2800余人,成功化解家庭纠纷50余起,帮扶困境未成年人23名,挽救8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辖区校园欺凌事件零发生。 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路上,黑龙滩派出所始终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除了“田妈妈驿站”的人文关怀,派出所积极探索智慧赋能,创新推出“安平码”,群众扫码即可在线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民警第一时间响应处理,实现“码上沟通、马上办结”。同时,派出所与当地航空飞行营地建立战略合作,引入直升机参与应急救援,成功构建“无人机巡航+警艇巡逻+直升机支援”的“水陆空三维防控体系”,极大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真正实现守护无死角、服务零距离。 夕阳西下,黑龙滩湖面泛起金色波光。派出所的民警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夜间巡逻,从清晨到日暮,从水域到社区,这支年轻的警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情守护平安。在这片23.6平方公里的水面上,在这1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用担当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动答卷。

|
|
|
| 守护生命之源 答好“枫桥”之问
|
| 探寻黑龙滩派出所基层治理的平安密码
|
|
|
|
| ( 2025-09-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社区 |
|
|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 本报通讯员 郑丽霞 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黑龙滩湖面,粼粼波光中,几艘早起的渔船缓缓划开平静的水面。这里是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水库,这里有着蜿蜒310公里的湖岸线,星罗棋布着85座岛屿,不仅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更是承载着300万名群众饮水安全的“大水缸”。 守护着这片水域与周边辖区的是仁寿县公安局黑龙滩派出所的38名民辅警。因工作突出,他们先后获评四川省公安厅“一星级最强支部”、全省公安机关经文保工作成绩突出派出所、2024年度全省公安机关预防化解矛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荣誉背后,是这支平均年龄36岁的警队,用创新与温情在基层治理中蹚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之路。 守望:23.6平方公里的生命之源 “注意!前面区域有异常动静!”2025年8月的一个深夜,义务巡逻员王勋平通过对讲机发出预警。作为派出所组建的“钓友义警队”成员,他在夜间巡湖时发现有人正在偷偷下网捕鱼。民警接到消息后迅速出击,将正在非法捕捞的嫌疑人当场抓获。王勋平是一名老钓友,他站在辽阔的黑龙滩水库边,不由感慨:“这个湖太大了!光靠民警巡逻根本看不过来,能成为义警的一分子守护这片生命之源,我特别荣幸。” 黑龙滩水域面积为23.6平方公里,担负着120万亩农田灌溉和300多万人口饮用水供给,为解决水域广阔、警力有限的难题,派出所创新组建“护水先锋队”和“钓友义警队”,广泛发动渔民、钓鱼爱好者和湖边居民参与群防群治。如今,这两支队伍已发展至2000余人,成为水域巡逻、线索报送、法治宣传的重要力量。自建立以来,已组织巡查整治行动60余次,涉水警情同比下降40%。 科技赋能让水域守护如虎添翼。派出所建立“生态警务站”,除配备专人负责日常工作,还配备20架具有红外感知、空中预警、远程喊话等功能的无人机,实现“水陆空”立体化巡防。去年开展无人机巡航600余次,通过高空喊话及时制止违规行为300余起,破获盗窃水产品案件5起,处罚违法行为人7人。 “这里的水要供300万人饮用,一滴也污染不起。”民警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守护水源的初心与坚守。通过“人力+科技”“巡逻+宣传”“打击+修复”的多维模式,黑龙滩派出所真正做到了守水有责、守水尽责。 贴近:百姓门口的“平安驿站” “警察同志,我心跳得厉害,儿子电话打不通……”前段时间,70多岁的李奶奶捂着胸口,踉跄走进四海社区联勤警务站。值班民警一边安抚老人,一边紧急联系120并协助送医。因送医及时,老人并无大碍。“现在我有事第一时间找警察,靠得住!”李奶奶说。 四海社区情况特殊,不仅常住人口逐年增加,随着各类旅游项目的持续火爆,辖区流动人口也随之激增,警情数量占整个派出所的80%。派出所主动靠前,将警务阵地前移,打造了集服务、调解、巡逻、防控于一体的“四海联勤警务站”。 这个镶嵌在居民楼宇之间的警务站,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常驻4名民警、10名辅警,并整合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形成“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隐患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的“一站五联”模式。群众办理证明、求助咨询、纠纷调解,再不用跑远路,出门百米就能解决。数据显示,警务站成立后,派出所处警反应时间平均缩短30分钟,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8%。 “有警察在身边,我们睡觉都踏实。”社区居民的交口称赞,是对警务站工作的最好肯定。四海联勤警务站不仅成了群众家门口的“安全哨”,更成了密切警民关系的“连心桥”。 创新:温情与科技的双轮驱动 “当年那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回忆起两年前自己离家出走的场景,小微(化名)不由得表露出歉意。当时,逐渐步入青春期的她厌烦父母对自己过分管教和干涉,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幸运的是,最终她在民警的帮助下安全回了家。“后面田阿姨经常来关心我,她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我和父母的关系现在变亲密了。”小微口中的“田阿姨”,就是黑龙滩派出所的民警田婧,两年来,正是她和同事们给小微带去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小微和家人找到了相处的新方式。 “近些年我们接到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警情比较多,这也让我意识到辖区青少年保护工作的迫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妈妈驿站”应运而生。驿站聚焦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建立“发现—评估—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开展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家庭调解等服务。至今已开展法治宣教活动80余次,覆盖2800余人,成功化解家庭纠纷50余起,帮扶困境未成年人23名,挽救8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辖区校园欺凌事件零发生。 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路上,黑龙滩派出所始终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除了“田妈妈驿站”的人文关怀,派出所积极探索智慧赋能,创新推出“安平码”,群众扫码即可在线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民警第一时间响应处理,实现“码上沟通、马上办结”。同时,派出所与当地航空飞行营地建立战略合作,引入直升机参与应急救援,成功构建“无人机巡航+警艇巡逻+直升机支援”的“水陆空三维防控体系”,极大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真正实现守护无死角、服务零距离。 夕阳西下,黑龙滩湖面泛起金色波光。派出所的民警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夜间巡逻,从清晨到日暮,从水域到社区,这支年轻的警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情守护平安。在这片23.6平方公里的水面上,在这1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用担当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动答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