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穿透迷雾让罪与赃无处遁形
· 特殊的“笔谈”解开老人困惑
· 实现高频民生业务“不打烊”智能快办
· 昔日污染地变身打卡地标

特殊的“笔谈”解开老人困惑

( 2025-09-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本报记者 张雪泓
  
  近日,头发花白的刘大爷来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控告申诉窗口:“我要找柳青检察官,我的案子一直是她在跟的,我就信任她。”
  刘大爷口中的柳青,是西城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的主任,也是该院刚刚成立的“柳青工作室”的带头人。“柳青工作室”负责全院的控告申诉接待工作,近几年来,柳青所在的控申接待岗积极开展群众信访接待、刑事申诉、国家赔偿、司法救助等工作,以专业和耐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刘大爷曾被骗子骗走养老钱,案子办结后,大部分钱款被追了回来。这次,他来检察院是想咨询一些法律问题。80多岁的刘大爷听力几乎完全丧失,语言表达也很吃力。柳青弯下腰,拿出纸笔,把问题一字一句地写下来。考虑到老人家年事已高,柳青带案下访,拿着纸笔到刘大爷家,仔细跟老人沟通。这场特殊的“笔谈”把刘大爷心中的困惑解开了,不久后,他还特地寄来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柳青对他的帮助。
  2024年3月的一天,一通电话打了进来,电话那头,王女士几乎是吼出来的。“天塌了,那份判决书,简直是要逼疯我!”接听电话的检察官仿佛看到了电话那头一簇失控的火焰,她并没有着急用法律条文去“灭火”,而是花了很长时间听完了王女士的“控诉”。一个小时过去了,王女士的音调渐渐变小,检察官抓住机会用法律知识一点点帮王女士梳理证据链,剖析法律争议点,解读判决背后的逻辑,引导王女士用更全面、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判决结果。虽未谋面,但王女士已经开始信任这位愿意花时间、愿意真正理解她处境的检察官。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为后续的化解工作铺平了道路。
  张女士曾被西城区检察院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几年后,她的儿子拿到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需要张女士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去办理签证。派出所认为张女士被作出过相对不起诉决定就是有案底,拒绝为其开具证明。
  眼看儿子的录取可能要泡汤,张女士焦急地来到西城区检察院寻求帮助。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控申接待岗位的检察官随即和派出所民警沟通。检察官向民警解释道,未经法院依法审判,任何人不得被宣告有罪,张女士的案子根本没到法院的审判阶段,当然是无罪的。民警在了解情况后,顺利为张女士开具了无犯罪记录证明。事后,张女士特意为检察官送来了锦旗。
  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控申接待“小窗口”,是连接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大舞台”。“我们要求检察官要把党的政策、法律制度与案件实际紧密结合,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剖析案件症结,针对性提供法律服务。”柳青说,在面对老年人等群体的来访时,检察官们会特意放慢语速,提高音量,用最通俗的语言,一遍遍耐心解释。一杯温水,一个及时的搀扶,一句“您慢点说,我听着呢”,传递着检察官们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柳青工作室”通过搭建“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诉求受理平台,深度挖掘信访数据,强化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及时发现潜在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严格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对群众来信常态化实现7日回复率、3个月答复率两个100%。对控申案件常态化实施反向审视,针对相关职能部门在办案中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针对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工作室将牵头组织多方共同研商化解方案,汇聚各部门专业智慧与资源优势,探索并建立公、检、法、司联合接访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区域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凭借卓越的工作能力与深厚的为民情怀,柳青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西城区检察院控申接待岗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并多次荣获“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等称号,办理的多起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
  没有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没有办案区的紧张肃穆,“柳青工作室”承载的是老百姓的焦虑、期盼、委屈甚至是不解。这里,是控申部门的检察官们直面群众、倾听诉求、化解矛盾、传递司法温度的第一线。日复一日,“柳青工作室”的检察官们坚守在窗口,用耐心、专业、细致和坚持,书写着属于控告申诉岗位的动人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