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9 4/9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音乐疗法治耳鸣,非但没治好听力还下降了
· 审理治理并重 护航健康消费
· “免责声明”不能成为虚假宣传的遮羞布
· 为规范经营者行为树立明确的司法导向
· 短视频摆拍乱象缘何屡禁不止?

审理治理并重 护航健康消费

( 2025-09-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采访组

  一家美容美发店,未取得医疗美容机构运营资质,却打着生活美容的名义,偷偷使用射频仪器、滚针等具有侵入或创伤性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祛皱、祛黄褐斑等服务……
  前不久,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审结了这样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认定该美容美发店的上述行为属于欺诈,不仅判决该美容美发店“退一赔三”,还赔偿了消费者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园区法院了解到的一起案例。
  近年来,居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消费潜力巨大,呈现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等特点。
  园区法院副院长曹黎丰介绍,从园区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来看,健康消费作为新兴领域,部分经营者为追求利益,销售的产品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假冒产品、过度诊疗等问题随之凸显,不仅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更威胁生命健康。
  为此,园区法院坚持公正司法,按照“实质性化解纠纷+多部门协同治理”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健康消费纠纷的审理与治理工作。一方面,针对健康消费纠纷特有的专业性强、当事人情感需求、双方存在信息差的情况,积极推进“专业协会+专业鉴定+专业调解”的三专机制,让消费者“知情况、懂风险、能维权”。另一方面,针对健康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印发了《苏州工业园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园区法院据此重点聚焦医疗美容、保健品、健康管理等领域,提出深化跨部门综合监管、联合治理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在一起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中,被告人先从上游不同渠道分别购买5元1盒的压片糖果和22.5元1袋的奶片,随后将便宜的压片糖果作为主产品,将更贵的奶片作为赠品,再以每套110元的价格销售给吴某,共计销售金额121万元。对此,园区法院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审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3个月,并处罚金61万元;同时,责令被告人承担销售价款的10倍惩罚性赔偿金121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健康管理需要专业与科学的知识基础,但部分商家无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将商业利益置于消费者健康之上,通过制造信息不对称、夸大服务效果等手段,实施误导性宣传与虚假承诺。
  如园区法院近日审理的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中,被告系产后健康恢复机构,通过使用带“医”字的商标进行广泛宣传,误导消费者信任其与医学有关联性,且提供的产品价格畸高。因其未能举证证明销售高价产品的合理构成,结合其在宣传引导上存在的过错,最终,法院判决被告退还消费者部分费用。
  据介绍,针对健康消费类纠纷专业性强、消费者存在信息差的特征,园区法院在调处纠纷时,积极联动行业协会、医学专家以及专业调解员,帮助当事人理性看待纠纷,缩小认知差距;选派具有民事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担任审判员,在审理中选取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组成专业的合议庭,为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提供有力支持;依托全省首个价格争议鉴定中心,积极开展涉健康消费领域的价格鉴定,邀请专业人员向当事人释明鉴定结果,积极引导纠纷实质化解,为纠纷化解提供专业支持。
  在园区法院审结的一起损害责任纠纷案中,患者王某年过七旬,在某诊所处购买处方药调理脾胃。在服用药物后,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最终于一个多月后去世。该案争议焦点在于抓取的药物是否有误,若有误,实为何种药材。园区法院提出“分步鉴定”方案,即先行鉴定药品成分,对争议事实进行固定,再通过多种方式明确因果关系,推进鉴定结果合情合理,受到案件双方认可。
  针对医美、保健品等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园区法院推进职能部门强化健康消费风险告知制度,推动对机构以及从业人员情况的公示,引导消费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如在医美领域,机构需公示可开展的医美项目清单,医生需公示擅长项目、从业年限等信息。
  “我院还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真正让消费者‘懂风险、会选择、能维权’,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曹黎丰说。
  (本报记者 张守坤 周斌 丁国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