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
|
|
□ 石佰华 清晨,手机屏幕亮起。姐姐的朋友圈里,她和父亲一左一右,搀扶着病弱的母亲,正缓缓将其挪进县人民医院的大门。晨光落在父母满头的白发上,猝不及防地刺痛了我的双眼。 几天前,父亲在视频里声音迟疑:母亲的嘴唇总不受控地颤抖,睡梦中牙齿打颤,甚至咬伤了舌头。乡卫生院的药没效果,医生忧心忡忡。姐姐要带母亲进城求医。她不会开车,平日出行就靠一辆灰色三轮电动车。20多公里路,加上两位老人,她怎么去?追问之下,姐姐只回:“是大侄子开车送的。” 再难的路,只要父母需要,她总有办法。 姐姐比我大5岁。童年记忆里,她是我的守护神。有点零食,她总悄悄多塞给我;有人欺负我,她瘦弱的身子立刻挡在我前面。她出门干活常带着我:她打猪草,我提篮;她下河摸鱼虾,我在岸上看守。冬夜,她总先钻进我的被窝,用身体焐热冰冷的被褥。她也常把我高高举起逗我笑,那是我童年最难忘的时光。 1995年12月,我穿上崭新的军装,即将远赴广西边防。离家的那个清晨,姐姐早早等在村口,双眼红肿,却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她一遍遍地帮我整理军装,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拂过肩章上的星徽,动作轻柔得仿佛怕碰碎什么。 18岁那年,姐姐嫁去了西咀村。姐夫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在家中排行老四,学识一般、相貌平平。姐姐却认准他沉稳老实肯干,一诺终身。出嫁那日,母亲紧拥着她,哭得撕心裂肺,久久不肯放手。 婚后,姐姐勤恳持家,生了两个儿子。离娘家不远,她时常回去看望父母。我考取军校,最终在西南边陲扎下了根,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两个外甥在南方立住脚,我和姐姐见面的机会才稍多些。大外甥结婚,她和姐夫来南宁,此时她头上已落满白霜。 再后来,外甥们结婚生子,姐姐为儿孙奔忙,在长江与邕江间辗转。姐夫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姐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孙辈,操持农活,看护日渐衰老的父母和公婆——生活的重担,沉沉压在她肩上。 令人称道的是,姐姐持家极有章法,家里的被子每天必定叠得四四方方,棱角分明,衣物杂物收拾得一丝不乱,竟带着几分部队军事化管理的味儿。 每次和父母视频,母亲白发堆叠,父亲腰背佝偻,声音沙哑。他们总说:“都好着呢,放心吧。”我望着南疆哨位外的群山,心头沉重。 姐姐的牵挂,总是最实在的温暖。只要我回家过年,无论多忙,腊月里熏好的腊肉腊鱼、坛中腌的各色咸菜,她必定早早备好。返程时,我的行囊总被她塞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家乡味,足以慰藉千里边关的乡愁。 姐姐的坚韧,在变故面前尤为分明。 5年前的那个黄昏,父亲开着电动三轮车在岔路口拐弯,被一辆疾驰的面包车撞飞十几米。脊椎多处断裂,膝盖血肉模糊露着白骨,人当场昏死。那时,兄弟姐妹四人,只有姐姐在家。接到电话,她腿一软,却咬紧牙关稳住:安顿好受惊的母亲,锁好院门,匆匆赶回鸡鸭,便深一脚浅一脚奔向惨烈的事故现场。 医院里的半个月,她每天清早去集市买菜,回家熬汤煮饭,照料完父亲又赶回去喂鸡鸭。父亲捡回一条命,却落下腰疼腿麻的后遗症,阴雨天如针扎蚁噬。母亲拉着姐姐操劳的手,颤巍巍地说:“拖累你了……”姐姐把母亲枯瘦的手贴在自己脸上:“有爹娘叫才是福气,说什么拖累!” 2010年,二外甥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广西服役,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机动车驾驶兵。服役第三年,姐姐和姐夫曾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到警营探望。她抚摸着儿子身上笔挺的橄榄绿军装,动作一如当年为我整理行装时那般仔细而温柔。“当兵的人,守的是国,也是家啊。”她轻声感叹。 姐姐一生劳碌,难得清闲。偶有空闲,她喜欢到村口大榕树下的麻将桌旁。不识字,记牌全靠心里默数,出牌总要迟疑一会儿,手指在牌面上摩挲良久,才小心推出一张,神情专注。更多时候,小小的手机屏幕是她喘息的窗口。她看抖音,对着视频里舞动的人影,笨拙地挥动手臂、挪动脚步。有时兴起,对着镜头,用浓重的乡音哼唱几句走了调的歌。她的“作品”少有人点赞,她却不在意,对着镜头笑得满足。 姐姐这双操劳的手,也能把深沉的爱意凝成礼物。当我在边城安了家,姐姐默默记在心里。她花了整整半年,一针一线在素白的布上绣出一幅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十字绣。如今,它挂在我家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日日迎接着客人,也无声诉说着故乡长姐的爱与守望。 (作者单位:广西爱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
|
长姐
|
|
|
|
( 2025-08-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
□ 石佰华 清晨,手机屏幕亮起。姐姐的朋友圈里,她和父亲一左一右,搀扶着病弱的母亲,正缓缓将其挪进县人民医院的大门。晨光落在父母满头的白发上,猝不及防地刺痛了我的双眼。 几天前,父亲在视频里声音迟疑:母亲的嘴唇总不受控地颤抖,睡梦中牙齿打颤,甚至咬伤了舌头。乡卫生院的药没效果,医生忧心忡忡。姐姐要带母亲进城求医。她不会开车,平日出行就靠一辆灰色三轮电动车。20多公里路,加上两位老人,她怎么去?追问之下,姐姐只回:“是大侄子开车送的。” 再难的路,只要父母需要,她总有办法。 姐姐比我大5岁。童年记忆里,她是我的守护神。有点零食,她总悄悄多塞给我;有人欺负我,她瘦弱的身子立刻挡在我前面。她出门干活常带着我:她打猪草,我提篮;她下河摸鱼虾,我在岸上看守。冬夜,她总先钻进我的被窝,用身体焐热冰冷的被褥。她也常把我高高举起逗我笑,那是我童年最难忘的时光。 1995年12月,我穿上崭新的军装,即将远赴广西边防。离家的那个清晨,姐姐早早等在村口,双眼红肿,却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她一遍遍地帮我整理军装,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拂过肩章上的星徽,动作轻柔得仿佛怕碰碎什么。 18岁那年,姐姐嫁去了西咀村。姐夫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在家中排行老四,学识一般、相貌平平。姐姐却认准他沉稳老实肯干,一诺终身。出嫁那日,母亲紧拥着她,哭得撕心裂肺,久久不肯放手。 婚后,姐姐勤恳持家,生了两个儿子。离娘家不远,她时常回去看望父母。我考取军校,最终在西南边陲扎下了根,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两个外甥在南方立住脚,我和姐姐见面的机会才稍多些。大外甥结婚,她和姐夫来南宁,此时她头上已落满白霜。 再后来,外甥们结婚生子,姐姐为儿孙奔忙,在长江与邕江间辗转。姐夫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姐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孙辈,操持农活,看护日渐衰老的父母和公婆——生活的重担,沉沉压在她肩上。 令人称道的是,姐姐持家极有章法,家里的被子每天必定叠得四四方方,棱角分明,衣物杂物收拾得一丝不乱,竟带着几分部队军事化管理的味儿。 每次和父母视频,母亲白发堆叠,父亲腰背佝偻,声音沙哑。他们总说:“都好着呢,放心吧。”我望着南疆哨位外的群山,心头沉重。 姐姐的牵挂,总是最实在的温暖。只要我回家过年,无论多忙,腊月里熏好的腊肉腊鱼、坛中腌的各色咸菜,她必定早早备好。返程时,我的行囊总被她塞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家乡味,足以慰藉千里边关的乡愁。 姐姐的坚韧,在变故面前尤为分明。 5年前的那个黄昏,父亲开着电动三轮车在岔路口拐弯,被一辆疾驰的面包车撞飞十几米。脊椎多处断裂,膝盖血肉模糊露着白骨,人当场昏死。那时,兄弟姐妹四人,只有姐姐在家。接到电话,她腿一软,却咬紧牙关稳住:安顿好受惊的母亲,锁好院门,匆匆赶回鸡鸭,便深一脚浅一脚奔向惨烈的事故现场。 医院里的半个月,她每天清早去集市买菜,回家熬汤煮饭,照料完父亲又赶回去喂鸡鸭。父亲捡回一条命,却落下腰疼腿麻的后遗症,阴雨天如针扎蚁噬。母亲拉着姐姐操劳的手,颤巍巍地说:“拖累你了……”姐姐把母亲枯瘦的手贴在自己脸上:“有爹娘叫才是福气,说什么拖累!” 2010年,二外甥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广西服役,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机动车驾驶兵。服役第三年,姐姐和姐夫曾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到警营探望。她抚摸着儿子身上笔挺的橄榄绿军装,动作一如当年为我整理行装时那般仔细而温柔。“当兵的人,守的是国,也是家啊。”她轻声感叹。 姐姐一生劳碌,难得清闲。偶有空闲,她喜欢到村口大榕树下的麻将桌旁。不识字,记牌全靠心里默数,出牌总要迟疑一会儿,手指在牌面上摩挲良久,才小心推出一张,神情专注。更多时候,小小的手机屏幕是她喘息的窗口。她看抖音,对着视频里舞动的人影,笨拙地挥动手臂、挪动脚步。有时兴起,对着镜头,用浓重的乡音哼唱几句走了调的歌。她的“作品”少有人点赞,她却不在意,对着镜头笑得满足。 姐姐这双操劳的手,也能把深沉的爱意凝成礼物。当我在边城安了家,姐姐默默记在心里。她花了整整半年,一针一线在素白的布上绣出一幅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十字绣。如今,它挂在我家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日日迎接着客人,也无声诉说着故乡长姐的爱与守望。 (作者单位:广西爱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
|
|